即时通讯软件轶事(201x)
2011-02-18 14:10:17 阿炯

即时通讯软件到底靠什么成功

胡卞先生在2011年2月中旬消息:即时通讯软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史已超过10年了,纵观当前的即时通讯(IM)软件市场,与2000年左右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来看,IM软件的种类更加丰富,用户忠诚度降低,对软件的综合要求也越来越高。

那么靠什么来赢得当前用户的青睐,继而能从IM软件市场分得一块丰厚的蛋糕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高级分析师胡卞认为关键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一、必须要瞄准某一细分市场

现在一个新品牌的IM软件,如果不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将很难真正立足。即使是现在国内IM软件的领军企业腾讯公司,现在的用户群与2000年初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由于IM软件品牌数量少,QQ软件靠着先进入的优势,因此赢得了当时很多上网用户,而这些用户的特征不是很鲜明,最近几年,则很多企业白领(主要是中青年及以上用户)开始转向MSN软件,而QQ的定位则及时锁定了青少年用户,并针对这些用户进行深度开拓,也取得不错的业绩。如果现在新进入的IM软件再漫天撒网的话,将很难生存,这方面,快门软件则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快门软件隶属于中国教育科研网,因此有雄厚的高校背景,快门网正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个资源,将他们的用户群锁定了这部分潜在用户。

二、要充分利用自身特点来吸引用户尝试使用

由于现在IM软件种类比较繁多,而绝大部分用户都已经在使用某种IM软件,那么对于新的IM软件来说,一定要有能够吸引用户进行尝试的亮点,如:移动的飞信利用了其PC端发送短信免费的亮点,同时结合其在手机中强大的知名度,吸引了很多用户前来尝试;google talk则利用其在互联网搜索方面的品牌优势,及与google mail邮箱的无缝衔接等特征,吸引用户前来使用;快门则利用在线攒取积分换免费电话的方式来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三、要想让用户产生忠诚度则需要采用诸如社区等多种模式

把用户吸引过来尝试使用还比较容易,真正的难点是如何让这些尝试的用户真正变成自己忠实的长期用户,这才是真正的关键之处。SKYPE就是一个不是很成功的例子,当SKYPE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依靠其在语音方面强大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用户进行尝试使用,但是到现在,真正培养起来的忠实用户则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一些做外贸或其他生意的商业用户,而由于缺乏其他更多的黏合功能,失去了大量的潜在用户。目前来看,GOOGLE TALK、百度HI在这方面都没有很好的举措,因此对其前途不是非常看好,而像飞信和快门,则这方面做的要好些,以快门为例,依靠其锁定的用户群特征,围绕大学生人群日常关心的事情和娱乐特点,适时推出很多亮点功能,如以学校分类的社区,在线游戏,免费正版软件下载,招聘就业培训等等,既培养了大量的忠实用户,同时也为自身获得更多商业利益。

另外像积分等虚拟货币形式,也为赢得大量忠诚用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信IM软件厂商紧紧抓住以上几个关键环节,必能在IM市场有所斩获。

北京联通'即时通'初露头

援引飞象网2010年10月中旬的消息:北京联通官网处获悉,中国联通的即时通迅业务即时通已与前日悄然登陆北京地区,但仅限预付费用户方可申请办理,绝大多数北京联通3G用户目前无法使用该业务。

即时通是北京联通采用先进的互联网及通信技术,以手机号码为账号,通过客户端软件进行注册捆绑,为用户提供即时消息、短信以及手机邮箱等相关增值服务,可随时随地获得综合通信及信息服务,满足用户沟通、娱乐需求的产品。上月中旬,天津联通率先对即时通进行公开测试。

前日北京联通发布公告称,即时通开始上线,资费为5元/月。为鼓励用户使用,即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即时通将完全免费供用户使用。用户还可每天免费通过即时通PC客户端发送至即时通用户短信150条。此外北京联通还赠送用户短信50条/号/月。

北京联通方面表示,即时通主要有三大优点:

首先,即时沟通永不离线:通过即时消息与短信实现PC和手机间的无缝即时互通,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聊天的需求;

其次,实现异网短信互通:即时通用户可在PC客户端发送本网及异网短信,实现短信跨网互通;

最后,真实手机号发送短信:即时通用户在PC 客户端下发的单条短信及群发短信在对方终端均显示的是即时通捆绑的手机号码,更具真实性。

北京联通用户目前可发送短信“KTJST”到10010进行订购。但是,目前即时通用户仅被界定为北京联通2G、3G预付费手机号码的客户。单就目前记者了解的情况看,绝大多数联通3G用户均为后付费的用户。北京联通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预付费的3G用户实际是存在的,主要为某段时间限量的66B套餐的3G体验推广卡用户。

针对绝大多数北京联通3G用户仍无法使用即时通的问题,北京联通相关工作人员称,目前即时通的系统仍在调试阶段,还无法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微软在即时通信领域的轶事

即时移动通讯同质化的争夺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2月下旬消息:走在街上,你可能常会看见,有人拿着手机,不时对着手机说几句话,他在干什么呢?他很可能是微信、米聊等移动IM(即时通讯)产品。

掌上移动社交 沟通方式骤变

超过5000万,这是截至11月底微信的注册用户数。超过1亿次,这是微信中主打交友的“摇一摇”功能的日启动率。今年1月,腾讯推出了移动IM产品微信,仅靠口碑,便在白领中快速升温。

为什么移动IM的成长如此迅速?“对手机用户来说,这类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他们移动社交的新需求。”腾讯联席首席技术官熊明华如是解释。“多人群聊”的功能让其辅助完成工作成为可能。刘乐君说,如今,微信团队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微信中完成的。

通过查找一定距离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拼饭、拼车、看电影等各种应用不断产生。在当下“半熟社会”较突出的环境下,这种多维化的社交思路,更显出其价值所在。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跨界跨平台跨形态的创新产品,微信、米聊等移动IM产品有可能为行业和用户带来一场新沟通变革,丰富人们的沟通模式,推动弹性社交的快速普及。

产业格局重构 短信欲将何往

“在有无线网络的条件下,我常常是选择用微信向朋友传递信息,而不是短信——因为说话比打字更方便,还省钱。”微信使用者张芙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微信的数据显示,30M的流量可以发几千条语音,如使用流量套餐,费用约在5-10元间,即使按照1M流量1块钱价格计算,也仅相当于300条短信。更何况,在无线条件下,这笔花费是可以省略的。

与此前的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不同,新型移动IM基本都具有深度绑定手机通讯录的特性,对短信等有较强的替代能力,这给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的压力也渐趋加大。

今年9月至10月中旬一份对全球31个最大的移动运营商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三成的运营商都表示网络通信软件导致他们通话和短信收入下滑,3/4的运营商对未来移动应用带来的冲击感到担忧。

运营商已开始行动。中国移动在原有飞信外,新近又推出了移动IM产品飞聊。联通的沃友和电信的翼聊也已上线。特别有意思的是,飞聊中还特意增加了合计免费发送免费消息条数及节省费用的统计项目。这种“左右互博”,正彰显出移动通讯产业格局的重构之势。

当然,在正面迎战的同时,合作也在开展中。比如,微信和联通的联姻——今年9月,广东联通和腾讯旗下产品微信达成首轮合作,主推“省内使用微信免流量费”服务。熊明华在回答有关微信将来与运营商合作的问题时明确表示,“未来不排除与各种运营商的合作,不排除各种合作的方式。”

同质化隐忧 未来争什么

微信、米聊、口信、飞聊……作为一个移动IM发烧友,张芙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手机的移动IM类产品。她所显示的,正是当下移动IM市场竞争纷起的态势——国内此类产品已有十几家。

“竞争激烈,代表大家都认可这个方向。”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直言,“米聊作为小米整体三驾马车之一,在小米的整体战略中与手机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前,小米董事长雷军也多次强调,米聊等软件产品是小米未来商业模式的主要产品。

熊明华则明确表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会是腾讯主要的平台级的产品。“腾讯最核心的产品是通讯,QQ是即时通讯,微博是异步,微信介于两者之间,三者可形成有效互补。”

当然,在看似繁荣的背后,问题依然存在。首当其冲的是同质化。纵览当前各家产品,语音对讲、图片、文字……基本大同小异。米聊的“握手”与微信的“摇一摇”异曲同工,查看“附近的人”几乎已是标配。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已势在必行。微信看重对高端用户的吸引力,日前新推出的微信3.5版,加入了动态二维码身份识别,并支持100多个国家的短信注册,主打国际化。飞聊在对讲中增加了变音功能,在原音外,还有“海豚音”、“娃娃音”、“低音炮”、“擎天柱”等选择,并与飞信打通。米聊的涂鸦、星座运势、求缘猫、校园大PK等功能,凸显出对年轻学生群体的重视。

“互联网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用户的需求是不断被发现不断被满足的。”熊明华将2011称为“微信年”,“明年希望微信能继续火。”他说。熊明华的信心来自于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以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在他看来,这将是产业竞争的关键战场。

小米收购MSNLite团队开发米聊客户端宣告失败

小米公司今日对外宣布收购MSNLite(hada.me)团队,后者进驻小米后将重点研发米聊PC客户端。据悉,米聊PC客户端即将上线。小米公司并未对外披露收购金额。

MSNLite是由Lite(莱特)工作室于2010年4月开始研发的一款兼容微软MSN的第三方客户端,保留了msn的基本通信功能外,删除了广告、网站链接,增加了多账户登录、新浪微博插件、聊天截图、离线文件传输、聊天记录本地加密、聊天记录云备份等功能。据消息人士透露,早在数月前,小米公司就已与MSNLite接洽。此次收购更像是对人才的收购。

小米联合创始人黄江吉表示,MSNLite团队加入米聊之后,将重点研发米聊PC客户端。“届时,米聊将实现手机客户端与PC客户端的信息互通,更加方便米聊用户之间的交流。”对于为何开发PC客户端,他解释称,米聊PC客户端的推出主要是源于用户的需求。近日小米也成立小米IM实验室。官方披露米聊注册用户超过1700万。

业内人士指出,成立小米IM实验室、收购MSNLite团队,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小米将开始继续强化IM市场,而研发米聊PC客户端,也可见小米将不在规避与腾讯的竞争,与QQ、微信等展开正面较量。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逆势开发米聊PC客户端,更像是服务于既有米聊用户群,PK QQ无从谈起!

那个曾经有机会打败微信的软件米聊宣布停服了

2021年2月19日,小米旗下产品米聊APP发出公告称将于2021年2月19日12点00分停止米聊服务。这款曾经与微信斗智斗勇的产品最终还是没有敖过这个冬天。它将在一个月后正式关闭服务器并停止运营,这则通告意味着米聊的彻底退场,且官方也提前一个月通知用户尽快导出个人数据,时间一到,所有未导出数据将被删除。

  
米聊推出于2010年12月10日,时间上其实是早于微信推出1个月的,并且早期也积累了大量用户。不过那个时候的国内移动社交已经有了一座难以撼动的大山,那就是手机QQ。

  
但是由于QQ电脑端的因素太多,转到移动端时太多东西难以割舍,导致手机QQ显得很"臃肿"。而米聊清晰极简的风格使通讯更加便捷,也让米聊第一时间吸引了大量粉丝。

  
米聊在前期的时候其实是以显著的优势领先微信的,但是雷军每天仍然很焦虑,他不止一次表示:如果腾讯杀进这个领域,米聊的胜率几乎为0。因为微信背后有着QQ这一庞大的流量和运营经验,而米聊这边唯一的制胜法宝便是创新了。


于是米聊推出了对讲机功能,果不其然,这一功能推出后收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雷军却没注意到服务器的承受能力,当数据达到了服务器的承受极限时,服务器扛不住了开始频繁地崩溃,这让米聊的口碑急速下滑,而微信那边见到对讲机的威力后仅用了半个月就做出了体验更好的语音功能。至此以后,米聊就再也追不上微信了。而时至今日,一边是微信庆祝10周年,一边是米聊宣布停运,两边形成鲜明反差,可谁又记得米聊也辛苦坚持了十年呢。为什么腾讯可以做得成功,而米聊却被逼到死角呢?有网友做了一番分析:

腾讯的基因是对用户非常了解,但同时还拥有自我颠覆的决心。这种自我颠覆、自我毁灭,又浴火重生的威力非常可怕,这是微信成功的关键。很多互联网公司恰恰缺乏这种精神。当刚出生的微信,颠覆同出一门横霸互联网十几年的QQ的时候, 旁观者都看得出来,腾讯将会迈向下一个市场巅峰。

而其他甚至是有些传统公司,绝不会让一个新业务颠覆同一个公司类似的已经成熟的老业务。说起做社交,不少巨头都做过类似厂商,阿里够庞大了吧,曾经也曾经想利用数以亿计的支付宝用户为基础做社交,但奇怪的是,支付宝上各种功能都有,有些功能甚至还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但里面的聊天功能大家却很少用到,以本人经历来说,除了到消息一栏中看下转账信息,多年来在支付宝里和朋友说的话不超过10句,虽然阿里还有钉钉这样的产品,但除了工作,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还是不多。

其实米聊比微信出的时间还早,按理来说是占到了先机的,但微信有了QQ的巨量导流,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对米聊的反超,再加上新功能推出更加频繁也更贴近用户,这让微信更加快速占据了用户的社交圈,当下微信月活已超10亿,就连QQ都不能比,当然也没有其它社交软件能比得了。

一个原因是公司领导人决策人,会认为新业务未来命运不确定,让新业务颠覆老业务等于让公司自杀;另一个原因就是"老人"的干涉,是公司发展的最大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