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平台浏览器-Opera
2012-05-22 10:27:02 阿炯

Opera是一款免费试用的浏览器,甚至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和使用Opera的手机版。它是一种快速、有趣并且易用的网络浏览方式,Opera 及其装载的各种工具能保证创造性和安全。



Opera 软件公司开发的 Opera 网络浏览器是一款适用于各种平台、操作系统和嵌入式网络设备的高品质、多平台产品 - 包括 Mac, PC 和 Linux 计算机, 手机, PDA, 游戏终端以及其它联网设备如任天堂 Wii 和DS, 索尼 Mylo 等等。其使命是在任何设备上提供最佳的网络体验。Opera 的核心商业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PC/台式电脑和嵌入式设备市场的领导地位。Opera 的主要商业策略是提供一个跨设备、平台和操作系统操作的浏览器,并提供给用户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快、更稳定和更灵活的网络体验。

改用WebKit引擎

2013年3月上旬消息,Opera在2月1宣布用户突破3亿,并且带着这3亿用户投入WebKit阵营,自家的Presto内核将会走入历史。Opera为什么选择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放弃自有内核?之前Opera的坚持自主研发一直被看作是企业的一个亮点,转变成一个壳方案公司对Opera意味着什么呢?

甩掉历史包袱,时机已经成熟
Presto长期在各种浏览器引擎评比中参数占优,被公认为一款轻量级,优化充分,速度快效率高的好内核。不过Presto是商业引擎,与开源的WebKit和经过谷歌加持的Chromium系列相比毫无推广上的优势。近年来使用Presto的除Opera自己以外,只剩下任天堂NDS、Wii以及诺基亚770的内置网络浏览器。任天堂已经在3DS中放弃了Opera浏览器合作,选用了日本本土企业开发的NetFront内核,它同时也是PSP的网络浏览器内核。至于诺基亚,早在S60开始普及时就没有Opera什么事了。所以Presto商业授权的历史包袱,现在已经被逐渐甩掉。去年以来Opera已经在逐步削减自有内核OEM授权在营收中所占比重,2012Q4财报显示,移动OEM营收同比下降了89%,在总营收占比已经接近0%。

换内核不会导致用户流失
按照最新统计,Opera总用户突破3亿,从财报我们可以看出Opera现有产品线的用户分布,其中针对内核而言最重要的一个数字就是手机用户突破2.3亿,其中功能手机用户1.5亿。Android和iOS平台的浏览器可以非常轻易地转换内核,倒不如说采用WebKit以后更新比现在要更加方便。而功能手机主要安装的Opera Mini本来就不支持现代网页标准,也无法获得升级,放任其停留在现有版本即可,这也就意味着一半的Opera用户根本不会受到换内核的影响,只是停止了对他们的技术支持。对于另外一半用户,主动或被动更新可以让用户无缝升级到新版本,嵌入式设备的浏览器也可以通过升级固件的方式获得更新。各种用户群中相对受影响最大的是桌面用户,但影响也很轻微。一部分无法自动升级的用户,随着开发者放弃对Presto内核的适配,未来用旧版访问这些网站也许会有错位。但Presto至今对HTML5和CSS3支持都很完整,因此这个错位只是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按照这样的估计,除了一些Web开发者会因为不必安装Opera测试而卸掉以外,换内核不太可能导致用户流失。新内核对最终用户必将是利大于弊的,尤其是在移动端收购SkyFire以后,可以期待iOS版Opera的表现将更占优势。不要忘记SkyFire最早上市的时候,是首款让iOS支持Flash浏览的浏览器,现在在国际市场也是独苗(国内可以用UC看Flash)。

壳公司Opera向黑客精神告别
现在Opera功能手机用户就是1.5亿,但2011年底Opera Mini月活跃用户就已经是1.4亿的水平。这显示出Opera现代浏览器的市场扩张遇到了瓶颈。Opera的很多工程师原是黑客出身。鼠标手势、页面缩放、快速拨号、多标签浏览等功能不断被其他浏览器借用,但作为一家有着黑客精神的小公司,Opera没有为这些革新申请过专利。没有专利门槛的保护,Opera只有保持自身不断地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

Opera无条件放弃Presto,并没有要求WebKit的更新采纳自己的贡献,融合一部分自己的内核,其实意味着之前的这些创新都化作了沉没成本。16年多以来,Opera一直作为一家独立的浏览器技术提供商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在大公司加入竞争的前提下一直保持着自有内核的更新,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自有内核授权收入减少到只是象征性的水平,其存在意义也遭到内外不断的质疑。Opera并不臃肿,百多人的工程师就足以决定全球3亿人用的浏览器长什么样,是一家完美的小公司。现在的财报其实已经足够养活所有员工前途无忧。但这次决定砍掉工程师们的长期心血,说明公司的天平已经从“改变世界”向“赚更多钱”倾斜。Opera内部也期待通过本次内核切换,将解放出来的程序员们安排到改善浏览器用户体验的岗位上,“比如把老旧的书签和历史管理器装点一下,或者设计下一代的启动页面。”

也许Opera在中国的本地化运作会为如何做好一个“壳”公司提供有效的借鉴。中国的手机浏览器市场呈现过饱和竞争,比的更多是营销而不是技术。我之前也提到过,UC海豚QQ等竞争者已经把内核改良玩成了噱头,继续强调内核自主不说令人反感吧,起码也没有什么效果;而一款浏览器的最终表现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机能和网络的制约,用户界面和体验的更新才是更加直观和见效快的选择。

Opera 的 CTO Håkon Wium Lie 称:WebKit 已经非常棒了,但我们还会对其进行改进,让它更好,使之更好的支持我们关注的标准和我们对性能方面的要求。

Mozilla CTO 谈为什么不切换到 WebKit 内核

与其它几个厂商不同,Mozilla 是一个是非盈利机构,因此与其它几个有着不一样的目标,Mozilla CTO Brendan Eich 给出了不会切换到 Webkit 的几个理由:
1.Eich 承认,如果 Mozilla 是一个更传统的商业服务,那么 Mozilla 可能也不得不像 Opera 所做的那样,切换到 WebKit。Eich 说,“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一项商业业务,而且我们在桌面端的市场份额看起来仍然坚挺且有可能继续增长 --- 而这部分就归功于我们基于 Gecko 所做的事情。”

2.如果 WebKit 的强劲势头继续保持,那么浏览器市场更多变成了围绕 WebKit 的 Chrome 一家独大,这种单一状态对于整个 Web 来说并不好,而这也是 Mozilla 需要继续对 Firefox 投入的一个原因,微软的 IE 浏览器也一样。Eich 同时还指出,目前不仅仅只有一个 WebKit,围绕 WebKit 构建的有 8 个系统以及众多的分叉(如 V8、苹果的 Nitro 等),还有多种的图形后端。通过处理 Android2.3,Web 开发者已经发现这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3.技术上,对于 Mozilla 来说,切换到 WebKit 的成本要比 Opera 大很多,因为 Opera 在桌面端的市场份额非常低,因此其转换的成本相对会低很多,但是仍然不简单。而 Mozilla 已经在 XUL 做了深度投入,如果切换到 WebKit,其基于 XML 语言所做的用户界面等都会随这个切换而丢失,同时最重要的是会失去已经非常丰富的 Firefox 插件生态系统。

4.拥有自己的独立引擎,意味着 Firefox 能继续做类似 Firefox OS 和 Android 版 Firefox 的项目,Eich 还特别强调了 Mozilla 的下一代引擎 Servo,他说 Servo 在支持多核 CPU 和大规模并行 GPU 方面会有更好的表现,并且在处理多线程服务方面已经比苹果和 Google 的浏览器领先。

对于 Web 开发者来说,Opera 的转换可能并不是一项非常巨大的事情,因为其市场份额不算很大,大多数网站都不需要为其做单独的优化。但 Mozilla 的坚持可能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毕竟一个拥有多样化浏览器的生态系统更能推动 Web 更好的向前发展,IE 浏览器长期垄断市场的那个时代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这项坚持也可能会对 Mozilla 自身带来伤害。

发布全新手机浏览器 Turbo 2.0

虽然现如今Opera浏览器早已非主流,但凭借简洁、快速、轻巧的设计以及良好的兼容性还是有吸引了不少用户。2015年12月上旬Opera发布了全新移动端浏览器,主打“以简驭繁”,号称羽量级超轻移动上网。根据官方介绍,全新的欧朋浏览器采用了极简设计,大刀阔斧精简页面元素,把自主权交给用户,让用户能迅速找到自己关心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浏览器的体积只有1.91MB,仅为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体积的10%,性能相比老版本大幅提升85%。拥有更快的安装启动速度、更少占用内存、空间占用、更流畅的运行速度。此外,新版欧朋浏览器采用了Opera Turbo 2.0技术,宣称能够有效提升网页的加载速度,优化压缩网页,节省流量可达80%。在个性化需求方面,根据不同用户的网页浏览习惯和移动设备条件在Wi-Fi环境下为用户智能推送视频播放、阅读模式、扫码等不同功能。


最新版本:12.0
Opera 第 12 版正式于2012年6月下旬发布了,值得关注的新功能包括:
以独立进程方式运行插件
新增64位版本
允许用户采用自己喜欢的图片、颜色等作为背景
增强地址栏功能
支持硬件加速和WebGL
新增了对Right-to-Left (RTL) Script的支持,增强了对一些语言的稳定性的支持,新增了对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以及希伯来语的支持
Windows和Tabs API:扩展如今可以与标签、创建标签组、管理窗口进行交互
支持更多HTML5、CSS3标准。

最新版本:32.0
此版本支持书签同步,更新了绑定的主题。书签同步功能现已经支持桌面,iOS 和 Android 平台。其他改进包括:当使用统一的搜索和地址栏时书签会合并到搜索建议,已经集成到 Mac OS X 平台;改进全屏模式;优化地址栏。同时还有一些改进和 bug 修复,基于 Chromium 46。

最新版本:100.0
Opera 浏览器于2023年6月下旬发布了 100 版本,此版本正式改名为 “Opera One”,适用于 Windows、Mac 和 Linux 。引入了原生 AI 助手 Aria,并拥有全新的模块化设计、重新设计的浏览器架构以及 Tab Islands 等创新功能。

原生浏览器 AI 助手 “Aria”
Aria 基于 OpenAI 技术,原生内置于新版 Opera One 浏览器和 Opera for Android 浏览器中,在包括欧洲在内的 180 多个国家/地区可用。Aria 对 ChatGPT 的实现包括实时搜索互联网的能力,这点和 Bing Chat 相似。但 Opera Software 为 Aria 添加了更多特定于浏览器的功能。比如 Aria 了解 Opera 浏览器的全部支持文档,遇到问题的 Opera 用户可以向 Aria 询问相关问题,将很快得到准确的答复。

Tab Islands:一种新的、直观地与选项卡交互的方式
是一种基于上下文以直观方式将相关选项卡放在一起的新方法。可以将不同的浏览上下文分开,比如将旅行攻略放在同一个 Tab Islands 中,然后把游戏攻略放在另一个  Tab Islands 中。可四处移动、折叠,或将它们保存到书签或记事板中。

新模块化设计和带有多线程合成器的新架构
Opera 浏览器变身为一款能够动态适应用户需求的浏览器,仅将关键功能带到前台:Opera One 中的相关模块将根据上下文自动调整,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和便捷的浏览器。

除了重新设计其界面外观外,Opera 还重新设计了其桌面浏览器的底层结构,实施了一种带有多线程合成器的新浏览器架构,以提供更快、更流畅的用户界面层。更多详情请参考更新公告


官方主页:http://cn.opera.com/
该文章最后由 阿炯 于 2023-06-22 17:34:30 更新,目前是第 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