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社区项目运作
2010-07-10 08:23:02 阿炯

开源软件来自于开源社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开源社区成为一种成熟的大型软件开发模式。中国是开源的消费大国,相信没有程序员否认自己从未使用过开源软件。长期以来,国内的开源环境一直为人诟病。“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

在“2010开源中国开源世界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开源社区是中国发展开源软件的软肋,原因有四:首先是缺乏开源基金会,其二是缺乏开源的群众基础,其三是缺乏开源的领军人物,其四是缺乏开源精神。”

倪光南表示:“开源社区是开源软件的社会基础,因此,支持开源软件和壮大开源社区应一起予以讨论。”

据共创软件联盟调查,在支持开源软件方面,有超过40%的人认为,政府应该首先支持开源社区,可见,人们普遍认为开源社区是中国发展开源软件的软肋。

缺乏开源基金会

倪光南指出:“国际上的开源社区通常都有基金会进行支持,但是在中国却缺乏这类基金会。而且按现行规定,国家经费是无法用于支持有关开源社区的。此外,中国开源软件企业大多很小,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支持开源社区,民间资本投入高技术的本来就少,用于开源社区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缺乏群众基础

开源运动离不开开源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队伍最重要的一个基地,中国过去长期都是在Windows平台的教学体系上培养出来的,所以开源的人才严重不足。

缺乏开源的领军人物

倪光南表示:“因为缺乏群众基础,所以涌现出来的开源领军人物显然就不够了。”

缺乏开源精神

开源精神在目前中国还缺乏认同。什么是开源精神?也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回答,从网上去查,可以发现很多很好的词,如:自由、分享、互惠、开放、创新、团结等等,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奉献精神。倪光南表示:“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还不太多,而且这些人长久支持也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对开源软件做了很多工作且不图报酬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迄今为止,中国对开源软件是应用多,贡献少,这与中国作为科技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发展好本地的开源社区, 无疑成了最迫切的一件事,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开源软件在中国走得更好。有鉴于此,这里发表一些开源项目的运作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社区(Community)
你喜欢一个项目,分享了它的代码,并且公布了它,这就算是开源项目吗?在我看来这不是,开源项目必须有一个社区。作为兴趣,你这么做可以,但是你想要其他人也参与这个项目,事情就大不同了。

为了让别人参与贡献,你必须建立一些基础设施,可以让别人能够顺利沟通,看到项目的进展。作为项目的负责人,你需要管理这些基础设置。Joind.in 使用google groups的邮件列表,问题跟踪系统(atlassian为开源项目提供免费的授权)以及IRC频道。我们也有一个博客,以及twitter账户来发表公开的声明。我们使用了多个邮件列表,外联、功能、开发。这样就可以让不同的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不会被其他信息淹没。

如果你的项目还不是很有名,你需要通过博客,twitter,stack overflow等各种渠道来让人们知道它。

说明文件(README)
在项目能获得其他人的贡献之前,你首先要保证其他人能顺利的配置你的项目。你最好在网页,wiki,博客,以及项目中都有README信息,因为你不知道人们习惯从哪里看这些信息。

项目规划(Roadmap)
有一个清晰的项目规划是非常有用的。当用户给你提出一些新功能的时候,你可以说“it's on the roadmap”,或者让他们去邮件列表讨论。人们也知道你们正在干什么。

贡献代码(Code Contributions)
这一点有点复杂。大部分的开源贡献者只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其他的功能或者系统的其他部分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恰恰其他部分是系统的关键部分。还有,作为项目负责人,你需要及时审核,测试,合并,部署这些贡献的代码。当某些贡献不能被采纳的时候,你需要告诉别人为什么,以及如何改进。以我的经验来看,区分真正有用的贡献,以及一般般、没用的贡献是比较困难的。有可能那个贡献者提交了代码以后就消失了,剩下你来维护这个代码。这个问题似乎只能靠直觉去解决。你能做的就是诚恳的对待贡献者,说出你心里真实的想法。

透明化(Transparency)
对我来说,这是运营开源项目最重要的一点!人们能看到代码,能看到问题列表,邮件列表,甚至持续集成服务器。我可以向人们求助,指出哪段代码不工作。有时候,在我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人跳出来指出我的错误。对于和我一起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可以看到哪些“pull request”是开放的,谁评论了什么,哪些代码在什么时候被采纳了。我会提交我参与的所有分支到githut。所以当有人问我一个功能的进度的时候,我往往直接告诉他们最新的版本号。把项目的所有东西都拿出来给人看有点像是在熨烫一件脏衣服,让人有点不适。但是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建议。好几次我在twitter上贴出了一个bug链接寻求帮助,有不少人去留言,给建议,也有人直接去测试代码。


欧洲调研机构盘点七大中国开源组织

2021年12月下旬消息,来自欧洲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简称 MERICS)发布了一份中国开源技术发展报告,对中国近 20 年来的开源产业生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报告中特别按成立时间(2004 年至 2020 年之间)对中国历史上所有围绕开源软件成立的组织/机构进行了盘点。我们一览报告中提到的这 7 大中国开源组织,并调查了它们成立的时代背景,梳理出了一段中国开源生态不断与国际前沿技术趋势接轨的故事。


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

成立时间:2004 年 7 月

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是国内首个专门围绕开源软件设立的官方组织。其成立的时期正好处于 Linux 的快速增长期,彼时各国政府都在尝试打破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的长期垄断。

2001 年,时任微软首席执行官 Steve Ballmer 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反开源宣言“Linux 对知识产权而言是一种最常见的癌症”。尽管此时的 Linux 凭借刚刚发布的 2.4 版本成为与 Solaris 和其他高端服务器操作系统竞争的对象,逐渐制霸全球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但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微软的 Windows 仍然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

2004 年,在南非的 Canonical 公司和社区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基于 Debian 的 Linux 发行版 Ubuntu 诞生了。在 Debian Linux 的基础上,Ubuntu 的目的是实现一个更现代的 Linux,使其在桌面系统上真正具有竞争力,更适合主流非技术用户使用。正因如此,Ubuntu 成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 Linux 桌面操作系统,也是所有 Linux 发行版中最重要的一个。

Ubuntu 的出现也让 Linux 操作系统进入了更多非技术开发人员的视野,使得 Linux 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

2004 年 4 月,中日韩三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开放源代码软件合作备忘录”,这是软件系统基本由微软 Windows 垄断的三国首次将“开源软件”提升到国家级策略层面。备忘录称,三国政府将为开放源代码软件,尤其是 Linux 的开发和应用创造政策环境;加强 Linux 对三国语言的支持;推动 Linux 软件的研发和商品化以及在三国中的应用;大力推广 Linxu 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等领域中应用等。

同年 7 月 22 日,中国开源软件(OSS)推进联盟成立大会在京召开。本次宣告正式成立的中国OSS 推进联盟,正是对此前中日韩三国就开源软件所签合作备忘录积极响应的具体举措之一。该联盟由永中、金山、中文 2000、中科红旗、IBM、HP、INTEL、NOVELL 等参与发起。此举意味着我国在 Linux 软件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层面的主导力量。

在那一时期,开源软件就已经被各国政府视为改变在操作系统软件方面落后、打破微软等公司垄断局面的最佳途径。中国也将之视为形成自主软件产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开源中国

成立时间:2008 年 8 月

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尤其是软件开发相关的前沿技术信息,更不用说在国内仍鲜为人知的开源软件技术。

2008 年,凭借个人对于开源软件的满腔热情,希望让国内更多的开发者了解、学习和参与开源,开源爱好者红薯手写 1 万多行代码创建了开源中国(OSCHINA)社区网站。

OSCHINA 目前已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开源软件分类数据库,收录全球知名开源项目近 5 万款,涉及几百个不同的分类。围绕这些开源项目,OSCHINA 为中国开发者提供了最新开源资讯、软件更新资讯、技术分享和交流的技术平台。2013 年,OSCHINA 建立了代码托管与 DevOps 平台“码云 Gitee”,为广大开发者提供团队协作、源码托管、代码质量分析、代码评审、测试、CI/CD 与代码演示等功能。

经过在开源领域超过十年的深耕,以及与中国本土开源环境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开源领域的快速发展。OSCHINA 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开源技术社区,社区有 500 万开发者活跃,长期致力于推动国内开源软件的应用和发展,提升本土开源能力,以及为开源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支持。


中国开源云联盟

成立时间:2012 年 8 月

2012 年,IT 产业已经开始规模化从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转移到云端,而此时大量的云端设备运行在 Linux 上。云计算的兴起也为开源软件生态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以 OpenStack 等开源框架为核心的第一代云计算技术席卷全球。

2012 年 8 月 9 日,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中标软件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在北京正式签署协议,联合成立“中国开源云联盟(China Open Source Cloud League,简称 COSCL)。该组织是国内首个联合产、学、研多方组建的开源组织,旨在按照国际上 OpenStack 开源社区的工作方针,整合中国 OpenStack 开发者和中国公司的研发资源,深入参与 OpenStack 社区项目开发,传播开源文化,加大中国开发者和公司在国际 OpenStack 社区中的贡献力量,共同推进开源软件和云计算事业发展。

时任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英特尔软件与服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何京翔博士表示,“未来的云计算一定有开放的架构,因为只有开放,才能让服务运用与大众。而数据中心将有自动管理,互通互联等特性”。何京翔博士极有远见的预言,在今天这个开源软件蓬勃发展的云原生时代得到了验证。


中国人工智能开源软件发展联盟

成立时间:2018 年 7 月

2016 年,谷歌研发的围棋人工智能 AlphaGo 战胜人类世界冠军李世石引发全球轰动,将人工智能这一前沿科研领域带入亿万普罗大众的视野。同一时期,以谷歌、Facebook 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头部企业陆续整合已有技术资源,推出开源的 AI 深度学习框架,将开源开放的基因烙入 AI 这一原本只有少数学者研究的前沿技术领域。

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 2017 年全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5.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3.9%。2018 年 1~5 月,整个产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2.3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2%。

“伴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开源技术和开源模式的不断完善,我国人工智能开源软件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李冠宇建议,加强人工智能关键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加快人工智能开源软件标准研制工作,全力推进人工智能开源软件生态建设,加强我国人工智能开源软件普及应用。

2018 年 7 月 1 日,中国人工智能开源软件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人工智能开源软件产业的行业组织中国人工智能开源软件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成立,其宗旨就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开源软件技术和产业发展,主要任务包括积极推动我国自主产权人工智能开源软件的研发攻关以及应用推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开源软件社区建设,营造技术研发环境和氛围。


中国 RISC-V 产业联盟 & 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

成立时间:2018 年 9 月 & 2018 年 11 月

除了人工智能以外,2018 年前后国内科技圈另一件万众瞩目的大事就是国产自主芯片的研发进展。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的 CPU 市场几乎被 X86 和 ARM 两大架构垄断。X86 在英特尔和 AMD 的掌握下,统治了服务器、PC 端市场;而 ARM 则几乎垄断了移动端和嵌入式设备市场。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套名为 RISC-V 的全新指令集在 2010 年诞生,让开源的理念得以进一步延伸至硬件领域,甚至开始撬动全球芯片市场的格局。  

RISC-V 指令集是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原理建立的开放指令集架构(ISA),RISC-V 是在指令集不断发展和成熟的基础上建立的全新指令。RISC-V 指令集完全开源,设计简单,易于移植 Unix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拥有完整的工具链,同时有大量的开源实现和流片案例,已在社区得到大力支持。  

很快,功能完善且完全开源的 RISC-V 受到了全球芯片开发者的关注。2016 年初,非盈利组织 RISC-V 基金会正式成立,RISC-V 创始人 Krste Asanovic 教授担任基金会主席。该基金会成立短短两年间,就已经有来自全球的 150 多个组织加入,其中包括谷歌、华为、英伟达、高通、麻省理工学院、普林顿大学、印度理工学院、中科院计算所等知名企业和高校机构。乘着开源的东风,RISC-V 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这个时候,甚至已经开始有人把 RISC-V 称作 “CPU 领域的 Linux”。

随着国内近年来“芯片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RISC-V 开源开放的特性自然也受到了国内业界的关注。  

2018 年 9 月,由国内外 RISC-V 领域重点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发起的中国 RISC-V 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芯原控股公司担任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其在成立之初已有五十余家 RISC-V 领域相关企业以及十余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入。该联盟的宗旨是秉承开放、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则,致力于解决中国 RISC-V 领域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建立中国国产自主、可控、安全的 RISC-V 异构计算平台,促进形成贯穿IP 核、芯片、软件、系统、应用等环节的 RISC-V 产业生态链。

同年 11 月,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成立,联盟发起单位包括中科院计算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阿里—中天微、百度、中芯国际等近 20 家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担任理事长。联盟秘书长包云岗曾公开表示:“RISC-V 指令集有望像开源软件生态中的 Linux 那样,成为计算机芯片与系统创新的基石。”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成立时间:2020 年 6 月

2020 年对于中国开源事业来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

年初,木兰宽松许可证第二版(MulanPSL v2)通过 OSI 认证,成为中国首个被国际开源社区认可的开源协议;8 月,工信部等部门联合 Gitee 建设中国独立的开源托管平台;TiDB 开发商 PingCAP、emqttd 开发商 EMQ 等一批国内原生开源创企获得上亿元融资,中国开源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开源软件基金会 ——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开源为主题的基金会。公开信息显示,该基金会登记日期为 2020 年 6 月 15 日。

根据官方信息,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于开源产业的全球性非营利公益机构,业务范围包括开源软件、开源硬件、开源芯片与开源内容等,为各类开源项目提供中立的知识产权托管服务,以及战略咨询、法务咨询、项目运营和品牌营销服务。

基金会介绍,开源基金会是开源项目的孵化器、连接器与倍增器。通过对开源代码的开放治理以便于形成事实标准,连接产学研共建生态,为开源项目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设理事会、TOC 与秘书处,理事会负责审议和修改基金会章程等;TOC 也即技术监督委员会是其中立的技术决策机构,负责基金会技术相关的决策,以及项目的孵化评审等;秘书处是基金会的执行机构,负责基金会日常事务等工作。

至此,开源软件在国内开始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重视。2021 年 3 月,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及“开源”,明确指出“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结语

回顾这段近 20 年的历史,这 7 大开源组织或机构都在当时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为不同时期的中国开源软件生态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并影响至今。希望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开源,贡献开源,通过开放合作的力量帮助中国软件技术从开源模式中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