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一些经营轶事录(202x)
2010-02-07 10:43:44 阿炯
前高管纽约时报撰文-微软创新性已弱
盖茨出山取代鲍尔默的十大理由-他最了解微软
微软废除员工分级制背后的转型考量
微软在2024年依然硬气
前高管纽约时报撰文-微软创新性已弱
导读:微软前副总裁迪克·布拉斯(Dick Brass)于2010年2月上旬在《纽约时报》网络版上刊文称,在苹果发布iPad平板电脑之后,业内人士纷纷分析这是否会对亚马逊Kindle阅读器造成影响。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微软在美国科技行业的影响力已经下降。
缺乏创新性产品
微软已不能代表科技行业的未来,微软没有类似iPad的平板电脑,没有类似Kindle的电子阅读器,没有类似黑莓和iPhone(手机上网) 的智能手机,没有类似谷歌的搜索引擎,没有类似iPod和iTunes的数字音乐系统,也没有类似Facebook和Twitter的热门网络服务。
很多人对微软面临困难感到高兴,因为近年来微软被视为一个顽固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如果微软遭遇失败,那么就可以摆脱微软带来的困扰。不过对业内人士来说,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微软并未蓄意垄断,该公司雇佣了数千名最聪明、最有能力的工程师。正是由于微软的工作,电脑才得以如此普及、如此廉价。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仍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的带领下,微软仍在持续盈利。过去10年内,微软创造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财富,帮助西雅图、华盛顿州,乃至美国全国的经济发展。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不仅是有史以来最慷慨的慈善家,也带动许多微软员工投身慈善事业。任何真正了解盖茨的人都不希望微软失败。
然而,微软正在走向失败的边缘,即使该公司仍在盈利。微软对员工寄予了很高希望,但是由于微软滑坡的速度太快,范围太广,微软员工已经无法承担起推动公司发展的重任。微软目前已经是一个不具竞争力的创新者。微软的产品遭到嘲笑,很多情况下这是不公平的,但在某些时候则完全合理。自上世纪90年代陷入反垄断纠纷以来,微软的企业形象始终没有好转。此外,微软的营销活动多年来一直收效不大。
苹果目前在许多领域持续抢占市场份额,而微软在网络浏览器、高端笔记本和智能手机等领域则节节败退。尽管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但微软的Xbox游戏机仅仅只能与竞争对手打平。微软最初并不关注音乐播放器产品,但当微软开始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后,市场已经被苹果占领。微软上一季度的利润达到67亿美元,几乎完全来自Windows和Office这两款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开发的产品。正如通用汽车无法永远依赖卡车和SUV等产品一样,微软也不可能永远依靠Windows和Office来生存。最糟糕的是,微软已不再被认为是一家很酷的公司、一个值得去工作的地方。一些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正在离开微软。
内耗抑制创新性
与许多其他公司不同,微软从未开发出一款真正的创新系统。一些人甚至认为,微软开发的系统抑制了创新。尽管微软拥有全球最大、最好的企业实验室,以及多达三名首席技术官,但微软的产品仍经常令人感到失望。
例如,早年微软一个团队的专家发明了一种在显示屏上显示文本的新方式ClearType。这一技术利用液晶显示器上的彩色点使阅读更加容易。微软可以在各种产品上应用这一技术,从而带来利益。然而这一技术使微软其他开发团队感到不安。Windows开发团队的工程师认为,在使用某些色彩时,这一技术将使显示的内容看起来杂乱。 Office产品主管则表示,这一技术导致显示模糊,并让他感到头疼。便携式产品副总裁愿意支持ClearType,但前提是整个项目和程序员划归他管理。最终,尽管该技术获得了公众的赞誉,但直到10年后才被完全应用到Windows中。
此外还有另一个例子。当微软2001年开始开发平板电脑时,负责Office的副总裁表示他并不喜欢这一理念。平板电脑需要配备手写笔,而他更喜欢通过键盘输入。他认为开发平板电脑终将失败。为了证明他的看法,他拒绝针对平板电脑修改Office软件。因此,如果用户希望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数字,或是在电子邮件中修改单词,那么需要在一个特定的弹出窗口中输入,并将输入的字符粘贴至Office中。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不便的。
因此,即使微软开发平板电脑的举措得到高层的支持,并花费了上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但最终仍未能获得成功。到目前为止,用户仍然无法在一款平板电脑上使用Office。而即使已经知道苹果将于今年推出平板电脑产品,微软仍然裁裁撤了平板电脑开发团队。
微软的所有失败并不都是由于内耗。一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微软习惯在不考虑硬件的情况下开发软件。软件能带来高额利润,而硬件开发往往风险较大。这一看法在微软创立的1975年是合理的,但从目前来看,这样的观念导致微软无法开发出类似iPhone和TiVo等紧密整合、设计出众的产品。微软的另一些问题则是出于对反垄断问题的担忧。微软对时机的把握也有所欠缺,例如过早的推出网络电视,却过晚的推出音乐播放器。
内部竞争在大公司中很常见,鼓励各类创意之间相互竞争是聪明的做法。然而当竞争失控,并带来毁灭性后果时,这样的做法将引起许多问题。微软创造了一种功能失调的企业文化,一些大型开发团队可以对新兴的团队指手画脚,打击它们的工作,在资源等方面与它们不公平竞争,并最终使它们消失。在过去10年中,微软负责音乐、电子书、手机、在线服务、搜索和平板电脑等业务的高管纷纷离职,这绝不是巧合。
因此,尽管微软拥有辉煌的过去,目前也非常兴旺,但如果微软无法重新激发创新性,那么该公司的前景并不值得看好。
盖茨出山取代鲍尔默的十大理由-他最了解微软
导语:美国IT网站eWeek于2011年2月上旬撰文称,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应当接替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重新出任微软CEO,并列举了十大理由。
以下为文章全文:
微软是一家非常值得关注的企业。从财务业绩上看,该公司的表现好于绝大多数科技企业,每年都能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和利润。但是具体到用户认知度,微软曾经备受推崇的科技实力和增长潜力却早已一去不复返。事实上,尽管仍有很多人将微软称作是“邪恶帝国”,但在其他人眼中,它却已经是一个年迈迟缓 的巨人,而且注定要被更具创新力的竞争对手击败。
最核心的问题是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多年以来,鲍尔默已经带领这家科技巨头经历了数次起伏,但股价却一直未见起色,而谷歌和苹果等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却纷纷赶超微软。Vista操作系统表现疲软、移动业务下滑等负面事件,以及Windows 7的强力复兴都是在鲍尔默任内发生的。但他始终未能帮助微软重新恢复灵活、创新的形象,也无法在未来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稳定的增长前景。因此,鲍尔默是 时候走人了。有可能接替鲍尔默的人选很多,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人最能胜任微软CEO一职,他就是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
以下就是盖茨应当接替鲍尔默重新出任微软CEO的十大理由:
1、盖茨是改革者
作为世界首富,有关盖茨的为人及其行为或许存有争议,但他无疑是一名改革者。在他的推动下,微软开发了一些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应用,他将微软打造成为一家看似不可思议的企业。而鲍尔默只是一名执行者,他缺乏作为微软CEO应有创新意识,因此应当被替换掉。
2、鲍尔默表现不合格
如上文所述,鲍尔默现在的成就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他让微软的移动部门陷入挣扎,并认为微软在Vista上坚持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与此同时,该公司的股价过去几年来基本未有变化——过去5年的股价一直在20至30美元之间震荡,这并非一名优秀的CEO应有的业绩。他需要被盖茨这样的人替代,后 者白手起家将微软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
3、盖茨将会突破Windows的局限
微软的营销战略似乎都是围绕Windows展开的。不可否认,这的确有道理,毕竟Windows是全球第一大操作系统。但这同样是一款正在走下坡路的产品。由于Windows在操作系统市场所向披靡,鲍尔默本应突破Windows(和Office)的局限,从事一些真正有创意的事情。但他并没有这样做,盖茨却可以。盖茨以往的经历表明,他可以突破Windows的局限,为微软寻找其他的业务增长点,他或许正是微软需要的救世主。
4、有望重振投资者信心
微软的股价一直停滞不前,即使创下历史最优业绩也无法改变这一点。投资者需要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才能够重新持有微软股票,有什么能比盖茨回归更能重振投资者信心的呢?
5、重新定义微软的企业业务
盖茨留给微软最关键的“遗产”之一,就是充分意识到企业市场今后将与微软的增长紧密相关。他将Windows设计得对企业更为友好,在此过程中,市场份额也得以增长。过去几年间,鲍尔默在企业市场坚持了同样的战略。但是随着更多的iOS、Android甚至Mac OS X设备开始进军企业市场,微软显然需要制定全新的企业战略。而作为微软企业战略的最初策划者,盖茨应该能够给出最佳解决方案。
6、盖茨的声誉更有保障
鲍尔默并未成为享誉世界的顶级CEO,在他的领导下,微软持续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但似乎总是给人恃强凌弱的印象。盖茨离开微软时的声誉也已经不及巅峰状态,但过去几年来,他凭借慈善事业逐渐恢复了个人的品牌效应。如今,盖茨已经不像当初那样令人憎恨了。他的声誉好于鲍尔默,这将有助于微软品牌认同度的提升。
7、盖茨成功抵御过竞争
微软正在为未来而战。谷歌和苹果正在从多个不同的市场入侵微软的领地,但至少目前为止,鲍尔默尚未找到阻击策略。另一方面,盖茨长期以来都享有成功抵御进攻的声誉,网景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说有人能够带领微软重返科技领域的巅峰,这个人就是盖茨。
8、盖茨最理解微软
鲍尔默之所以需要被替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微软是一家非常庞大的企业,旗下拥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具备不同的专业背景。鲍尔默已经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具备这种管理能力。还有谁具备这种能力?如果要给出一个确切的人选,那就是盖茨。他理解微软,也知道如何管理如此众多的部门,这使得他成为微软CEO的不二人选。
9、盖茨提升Windows对消费用户的友好度
盖茨早已证明,尽管他看好企业领域的发展前景,但仍然需要借助消费者来提升Windows的热度。然而最近几年,Windows的消费者友好度却不及苹果 Mac OS X,后者是专为普通消费用户设计的。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当苹果持续吸引全球各地的消费者之时。但是鲍尔默并不这么看,他仍在为Windows提供增量创新,盖茨却不会。Windows 95到Windows 98的升级就是很好的例子。盖茨会抓住机会,而且能够积极开展攻势,而鲍尔默却缺乏这种能力。
10、业务重点十年未变
当鲍尔默十年前接过微软帅印时,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Windows、Office和IE浏览器。但十年后的今天,微软的业务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仍然以这三大平台为主。这虽然可以确保微软能够保持优异的财务业绩,但同样也让谷歌和苹果有机可乘。现实状况对鲍尔默不利,但缺乏变化恰恰可以帮助盖茨重 新接管帅印。由于变化太小,因此盖茨接替鲍尔默重新出任微软CEO时将更为容易。
本文源自:新浪科技
微软废除员工分级制背后的转型考量
微软放弃了10多年来对十万名员工的分级评鉴制度。该公司为何要放弃这个曾协助其市值冲到6160亿美元的秘密武器?《商业周刊》文章分析认为, 这个过去让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引以为豪的武器,竟在这几年也砍掉内部众多创新的机会!强制分配,对微软、对创新,员工诚信和道德根本就是毒药。要存活,所有人就该放弃有完美管理制度的想法,只能随机应变!
以下是相关文章内容:
2013年11月12日,微软全球总部发出一封信,宣布放弃员工分级评鉴制度(Stack ranking),这封信将改变其10多年来,对10万名员工绩效评比制度。
微软,为何要放弃这个曾协助其市值冲到6160亿美元的秘密武器?放弃员工分级制 美国媒体一面倒报以掌声。
这套强制淘汰排名末位者的管理工具,也曾是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成功改造通用电气的法宝。《财富》(Fortune)五百大企业中,有三成使用这个工具。包含通用电气、惠普、微软、3M都曾是爱用者,台湾的台积电也曾实行。
何谓员工分级评鉴?就是把员工依业绩从最好到最差分等级,选出前20%者。表现超乎预期者,为最有潜力员工,给予最多的奖金、升迁机会和培训,中间70%属于符合预期,奖金和升迁机会比前者少,最后10%表现未达预期者,必须改善或者离职。
杰克.威尔许在2000年的通用电气年报中写着:“每年必须把绩效最差的10%移除,借由移除这些人,企业才能不断拉高业绩门坎,提升领导质量。”
曾在台积电实行员工分级评鉴,政治大学IMBA教授李瑞华指出,这个制度背后是奥林匹克精神,要通过竞争激发员工潜能,避免员工吃大锅饭弊病。
1999年,全球处于人才战争之际,微软被《财富》评为全球卓越企业之一,就是其能用最好的报酬,吸引最优秀人才,在育才、留才方面得到最高评比。微软还做过内部员工调查,结果显示“高绩效员工喜欢明确工作目标,清楚知道自己表现”。
但这次微软一宣布放弃,美国媒体却一面倒地叫好。《华尔街日报》副标题写着:“微软放弃充满争议的员工分级评鉴”,《彭博商业周刊》网站的标题是:“微软砍掉被广为憎恨的员工分级评鉴”。
分级制造成假性平等
原来,这个过去让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引以为豪的武器,竟在这几年也砍掉内部众多创新的机会!
先剖析这套制度,其逻辑是强者胜出。但其残酷之处为:强弱是相对性的。即,你表现的绝对结果不是重点,而是你跟别人比较起来如何。
微软把员工的能力分为一到五,一为最好,五为最差,每年有一定比例得列为最差者。
每年6月是微软内部最紧绷的时期,前面已经经历两个月绩效考核、写报告、自我评估等流程,微软主管会一起开一场叫作校准(calibration)的会议,主管必须辩论或者维护自己部门的最佳或最差员工。
“走进这个会议室,我就知道,虽然手下10名员工都是业界最好的人才,但至少得有一名被说表现不好……。如果下面的人都表现不错,被迫把他弄到under performance(低于标准)那种感觉……真的很差。”台湾微软内部主管无奈地表示。
一位美国微软主管离职后向《华盛顿日报》集团旗下的网站slate magazine透露,“强制分配对微软、对创新,员工诚信和道德根本是毒药”,他的上级主管甚至要求他把一定比例的员工列为“平均以下”,否则就无法过关。
分级制扼杀创新潜能
当Apple尽全力研发iPhone和iPad ,Google给予员工20%时间做创新,微软内部却开始因应此制度而出现各种奇门怪招。例如,每年5月制定年度个人目标时,不能订得太高,否则隔一年达 不到后,你就可能成为被淘汰的末位者。这种生存“潜规则”,逐渐演变成“显规则”,员工不想转调到表现最优秀的团队以免成为垫底者。如果你想转调,就得冒 着部门主管把你2013年的绩效打成五分(最低分),填补名额的风险。于是,大家不想拼创新,因为创新初期总是会失败,你就可能会成为末位被淘汰的人。甚至,根本拒绝团队合作。
这是微软CEO鲍尔默(Steve Ballmer)8月23日宣布一年后要退休的关键原因。因为微软在成长最快的平板计算机和手机的市占率,受到苹果和Google主导的安卓(Android)阵营夹击,仅有个位数。
分级制拖慢反应速度 人人习惯留一手自保
当消费者可用同一个苹果iTunes账号搞定苹果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平板计算机时,微软推出Window 8手机一年后,软件开发者才可以用一组帐户,同时为微软手机和计算机开发App应用程序。 微软有这么多好人才,但反应速度却比别人慢。起因是,过去强调个人主义的制度,让大家不习惯团队合作。大家习惯故意留一手,让同事无法拿到足以威胁自己绩 效的信息。“我帮助你,等于让自己绩效降低”的观念逐渐扎根在微软人心中。
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认为,员工分级评鉴的前提为“能力是常态分配”,但当员工能力差距越小时,公司的赚钱能力下滑,又只有金字塔顶端者能得到最佳报酬时,人性阴暗面就会出现。
分级制度让人才因指针累垮 员工陷内斗
其实,微软并非不知这套制度的副作用。只是,过去各产品线可以单独作战,只须分别销售窗口软件或Xbox,强调个人绩效确实奏效,也为微软带来每年20%到30%的营收成长。
微软唯一没想到的是,苹果与Google带来的产业冲击比想象中大,内部各部门若不合作就难以存活。在是否要废除这套绩效制度的挣扎期中,微软一方面试图想维持公平的评估制度,一方面又促成团队合作,但另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又紧接在后。
微软引入360度评量和平衡计分卡,可以让员工在跨部门合作时,被评等得更为公平,且可以让公司的奖酬制度跟着想要的转型方向走。但结果却是,主管得填更多公文,注意更多指针。据微软内部员工表示,每个部门至少有20项指针,哪一个出现红灯,总部会一路亮灯到台湾。微软主管被更繁杂的绩效制度缠身,而员工们的创新能量都拿来内斗,能量逐渐被消磨殆尽。
当我们去信访问时,微软总部给我们的官方回答是:“这改变会让我们速度、创新和团队合作加快,带给客户最好的产品”。据了解,微软总部也还未向员工公布未来绩效评量细节,只保证优秀员工的奖酬和红利绝对不会少。其实,现在通用电气和Adobe都放弃了员工分级评鉴制度。
但近期,雅虎(Yahoo)CEO梅耶尔(Marissa Mayer)和AIG公司,却宣布要引入员工分级评鉴。
李瑞华提出判断的依据,如果你的企业偏向强调竞争多于合作,员工分级评鉴还是有用的。但是微软现在放弃此制度,要如何让公司不会沦为大锅饭制度,让最好的员工感到公平,则是其下一阶段的挑战。
从一个制度选择的背后,我们看到微软人才价值观的大转弯。一个人要改变10多年的思考习惯很难,更何况是10万人一起改。但要存活,所有人就该放弃有完美管理制度的想法,只能随机应变!
【小资料】员工分级评鉴制度,褒贬各有拥护者!——5大知名公司实行状况
实行阵营:
公司:AIG──美国最大保险公司
做法:金融海啸过后采用,前10%员工获得升迁机会和分红,末段班如果没改进则会被淘汰
改变原因:在公司改造时期,此制度将红利公平分配给最好的员工,让员工熟知自身能力排名,加以改进
公司:雅虎──美国第二大入口网站
做法:2013年由执行长领军,施行员工分级评鉴制度
改变原因:无说明理由,但是施行后裁员600人
取消阵营:
公司:通用电气──《财富》500大第6大公司
做法:2000年将员工分级评鉴改为“差异化管理”,培训补强员工需要的工作技能,不强制设立淘汰线
改变原因:因应策略改变,取消排名,改以差异化管理
公司:Adobe──第一大PDF软件公司
做法:2012年放弃员工分级评鉴,以面谈了解员工优缺点并加以改进
改变原因:此制度把主管绑在繁文缛节的报告里,并未达到激励员工的预期效果
公司:微软──第一大窗口软件公司
做法:2013年宣布放弃员工分级评鉴
改变原因:策略转向更需要团队合作,取消此制度
支持说法:
企业的未来取决于人才,每年必须把绩效最差的10%移除,藉由移除这些人,企业才能不断拉高绩效门坎……。
——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
如果企业不协助或不处理表现较差的员工,企业会冒着失去表现最好员工的风险。
——麦肯锡顾问公司〈人才战争〉报告
反对说法:
强制排名让员工倾向彼此竞争,而非团队合作,创造了竞争大于合作的工作环境。
——Adobe全球人资副总经理Donna Morris
我跟微软的人谈,每一个人都认为员工分级评鉴是对微软危害最大、最恶名昭彰的制度。
——《浮华世界》记者Kurt Eichenwald、〈微软失落十年〉一文作者
本文源自:中国软件资讯网
微软在2024年依然硬气
2024年7月,微软公司发布了2024财年(截至6月30日)业绩。这个财年微软的营收是2451亿美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是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
微软2024财年财报
业绩不错,微软宣布向员工发放一次性绩效奖金。2020年以来,微软的股价不断走高,目前市值高达3.14万亿美元;财报显示,微软账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高达755亿美元。
微软股价节节走高
微软常年和苹果争夺“全球最值钱公司”的宝座。
目前,美股科技股市值排名,苹果第一(3.36万亿美元)、微软第二、英伟达第三(2.55万亿美元)。
微软公司成立于1975年,苹果公司成立于1976年,都从个人电脑硬件/软件起家。接近50年后,微软和苹果仍是科技行业的霸主。这期间,互联网浪潮、移动互联网浪潮、AI浪潮来势汹汹,波涛汹涌,但是都没能打倒这两家公司。当然,唱衰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和老对手苹果相比,微软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受到的质疑要更多。但似乎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继续增长。
微软现在靠什么赚钱?
微软把自己的业务分成三块:生产力和商业业务、智能云业务、个人计算业务。简单罗列下这三块业务旗下包含的产品和服务。
1.生产力和商业业务:主要包括Office、领英、Dynamics,主要面向企业/个人提供软件服务。
2.智能云业务:主要包括Azure和其他云服务、解决方案,主要面向企业提供云服务。
3.个人计算业务:主要包括Windows、硬件(Surface、HoloLens等)、游戏(Xbox、暴雪等)、搜索和新闻(Bing、Microsoft News、Microsoft Edge等)。
简单粗暴点理解,就是:Office、云、Windows。
这三块业务的营收增速排名是:云20%、Windows13%、Office12%,云业务势头最好。
营收贡献占比分别是:云43%、Office32%、Windows25%。
微软三大业务收入构成
还以为他还在靠卖Windows赚钱,其实他主要靠卖云服务和软件赚钱。
这三块业务未来的前景怎么样?
随着AI大模型的崛起,微软的智能云业务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势头很猛,最被看好;把AI用在Office产品上,也被认为有望拉动Office的相关收入;因为PC市场的增长乏力,Windows收入趋势不被看好,所以微软的个人计算业务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硬件或者游戏的突破上。
微软和苹果都从个人电脑起家,不一样的是苹果在乔布斯的带领下,逐渐走向软硬件一体化封闭系统的方向,而微软则用开放的姿态把Windows安在了大部分的个人电脑上。
苹果产品很卓越,微软公司很赚钱。
乔布斯受人敬仰,比尔·盖茨成为首富。
在PC互联网时代,谷歌、Facebook、亚马逊的崛起也曾让微软十分焦虑,但好在这些网站都需要跑在Windows上,微软只要不断推出新的Windows版本,改进自己的杀手锏Office三件套,利润就会源源不断而来。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自建了一个新的移动生态:iPhone、iPad、iOS系统、App Store应用商店,谷歌则利用安卓成功拿下了另外的半壁江山,微软被联合绞杀。微软努力过,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花费71.7亿美元巨资收购诺基亚来对抗iPhone,上线平板电脑Surface对抗iPad。结果,因为产品体验不行,不仅没能挑战苹果,还全盘输给了谷歌。
换帅!
史蒂夫·鲍尔默为微软转型移动的失败负了责,2014年他才离开微软,花费20亿美元买下NBA快船队,专注于在场边为当家球星打call。
史蒂夫·鲍尔默 来源/公开资料
印度人萨提亚·纳德拉接棒鲍尔默,成为微软新任CEO。他需要拯救微软。
纳德拉接手的时候,微软已经成为很多人眼中的“没落贵族”——眼下还有钱赚,但没有未来。
萨提亚·纳德拉 来源/公开资料
纳德拉看了看手里的牌:
1.Windows和Office还是大小王,在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领域无人能敌;
2.微软研发和销售的基因十分强大;
3.账上还有小1000亿美元。
纳德拉先砍了微软两刀:承认转型移动失败,对诺基亚大裁员,后来干脆出售;Office入驻iOS和安卓,打不过就加入。然后押注云计算业务,全力追赶亚马逊AWS。这套打法被提炼成一个战略口号——移动为先,云为先。
前面说到,微软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销售能力,再加上重金投入,比如75亿美元对代码托管平台Github的收购,微软的云服务能力逐步得到加强,这为后面的起飞做好了铺垫。而Office也从收授权费向SaaS模式过渡,建立起了比以前上限更高的收入模式。
这两块业务,成为了今天微软的营收主力,合计营收贡献占比75%。就像特斯拉跟着电动汽车的浪潮起飞一样,微软二次起飞的第一推动力是云计算,然后是软件服务SaaS化。虽然彻底错失了移动操作系统这个微软本来应该奋力一搏的机会,但是好在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
纳德拉可谓是战略大师,看到了拯救微软这艘大船的正确方向,带领微软人摆脱了惊涛骇浪。其声誉不管在微软还是整个硅谷,日渐上涨。
个人电脑时代一骑绝尘,互联网时代波澜不惊,移动互联时代全面溃败后借云计算和Office绝地反击,这几句话可以概括微软这几十年来的历程。然而,一家公司要想长期受到投资人的认可、经久不衰、蒸蒸日上,只靠擅长赚钱并不够,微软需要对未来拥有控制力。
纳德拉的办法是:不惜重金收购。
收购暴雪,微软花费了687亿美元;收购领英,微软花费了262亿美元;收购人工智能公司Nuance,微软花费了197亿美元;其他几十亿美元级别的收购,有Skype、Github、诺基亚……而眼下最能带给微软未来的是OpenAI,这家借助ChatGPT一飞冲天的公司,以烧钱著名,微软已经向其累计投资了130亿美元。
OpenAI是眼下最火热的AI公司,其能回馈微软的,有未来利润的分红,有技术的优先使用权,这使得微软成功抢占了生成式AI赛道的先机。
AI能带给微软什么?
首先,AI能力的加入,会加强Office这个赚钱能力超强的业务;其次,OpenAI本来就是微软云服务的大客户,AI大模型的继续疯狂,会让微软云服务赚得盆满钵满。拥有AI核武器的微软,也可能在游戏、搜索等原本地位边缘的业务上大展拳脚。
这个成立49年的公司,怕是还要在舞台上活跃很久。不管你是否喜欢他。
而从微软起起伏伏的经历里,我们能学到很多巨头公司走出低谷的必要条件,比如:承认失败的勇气、对业务方向的准确判断、敢于押注、超强的执行力、耐心。以及知晓自身局限、愿意真金白银“收买未来”的魄力。当然,魄力本身也是一种实力。
盖茨出山取代鲍尔默的十大理由-他最了解微软
微软废除员工分级制背后的转型考量
微软在2024年依然硬气
前高管纽约时报撰文-微软创新性已弱
导读:微软前副总裁迪克·布拉斯(Dick Brass)于2010年2月上旬在《纽约时报》网络版上刊文称,在苹果发布iPad平板电脑之后,业内人士纷纷分析这是否会对亚马逊Kindle阅读器造成影响。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微软在美国科技行业的影响力已经下降。
缺乏创新性产品
微软已不能代表科技行业的未来,微软没有类似iPad的平板电脑,没有类似Kindle的电子阅读器,没有类似黑莓和iPhone(手机上网) 的智能手机,没有类似谷歌的搜索引擎,没有类似iPod和iTunes的数字音乐系统,也没有类似Facebook和Twitter的热门网络服务。
很多人对微软面临困难感到高兴,因为近年来微软被视为一个顽固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如果微软遭遇失败,那么就可以摆脱微软带来的困扰。不过对业内人士来说,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微软并未蓄意垄断,该公司雇佣了数千名最聪明、最有能力的工程师。正是由于微软的工作,电脑才得以如此普及、如此廉价。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仍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的带领下,微软仍在持续盈利。过去10年内,微软创造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财富,帮助西雅图、华盛顿州,乃至美国全国的经济发展。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不仅是有史以来最慷慨的慈善家,也带动许多微软员工投身慈善事业。任何真正了解盖茨的人都不希望微软失败。
然而,微软正在走向失败的边缘,即使该公司仍在盈利。微软对员工寄予了很高希望,但是由于微软滑坡的速度太快,范围太广,微软员工已经无法承担起推动公司发展的重任。微软目前已经是一个不具竞争力的创新者。微软的产品遭到嘲笑,很多情况下这是不公平的,但在某些时候则完全合理。自上世纪90年代陷入反垄断纠纷以来,微软的企业形象始终没有好转。此外,微软的营销活动多年来一直收效不大。
苹果目前在许多领域持续抢占市场份额,而微软在网络浏览器、高端笔记本和智能手机等领域则节节败退。尽管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但微软的Xbox游戏机仅仅只能与竞争对手打平。微软最初并不关注音乐播放器产品,但当微软开始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后,市场已经被苹果占领。微软上一季度的利润达到67亿美元,几乎完全来自Windows和Office这两款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开发的产品。正如通用汽车无法永远依赖卡车和SUV等产品一样,微软也不可能永远依靠Windows和Office来生存。最糟糕的是,微软已不再被认为是一家很酷的公司、一个值得去工作的地方。一些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正在离开微软。
内耗抑制创新性
与许多其他公司不同,微软从未开发出一款真正的创新系统。一些人甚至认为,微软开发的系统抑制了创新。尽管微软拥有全球最大、最好的企业实验室,以及多达三名首席技术官,但微软的产品仍经常令人感到失望。
例如,早年微软一个团队的专家发明了一种在显示屏上显示文本的新方式ClearType。这一技术利用液晶显示器上的彩色点使阅读更加容易。微软可以在各种产品上应用这一技术,从而带来利益。然而这一技术使微软其他开发团队感到不安。Windows开发团队的工程师认为,在使用某些色彩时,这一技术将使显示的内容看起来杂乱。 Office产品主管则表示,这一技术导致显示模糊,并让他感到头疼。便携式产品副总裁愿意支持ClearType,但前提是整个项目和程序员划归他管理。最终,尽管该技术获得了公众的赞誉,但直到10年后才被完全应用到Windows中。
此外还有另一个例子。当微软2001年开始开发平板电脑时,负责Office的副总裁表示他并不喜欢这一理念。平板电脑需要配备手写笔,而他更喜欢通过键盘输入。他认为开发平板电脑终将失败。为了证明他的看法,他拒绝针对平板电脑修改Office软件。因此,如果用户希望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数字,或是在电子邮件中修改单词,那么需要在一个特定的弹出窗口中输入,并将输入的字符粘贴至Office中。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不便的。
因此,即使微软开发平板电脑的举措得到高层的支持,并花费了上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但最终仍未能获得成功。到目前为止,用户仍然无法在一款平板电脑上使用Office。而即使已经知道苹果将于今年推出平板电脑产品,微软仍然裁裁撤了平板电脑开发团队。
微软的所有失败并不都是由于内耗。一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微软习惯在不考虑硬件的情况下开发软件。软件能带来高额利润,而硬件开发往往风险较大。这一看法在微软创立的1975年是合理的,但从目前来看,这样的观念导致微软无法开发出类似iPhone和TiVo等紧密整合、设计出众的产品。微软的另一些问题则是出于对反垄断问题的担忧。微软对时机的把握也有所欠缺,例如过早的推出网络电视,却过晚的推出音乐播放器。
内部竞争在大公司中很常见,鼓励各类创意之间相互竞争是聪明的做法。然而当竞争失控,并带来毁灭性后果时,这样的做法将引起许多问题。微软创造了一种功能失调的企业文化,一些大型开发团队可以对新兴的团队指手画脚,打击它们的工作,在资源等方面与它们不公平竞争,并最终使它们消失。在过去10年中,微软负责音乐、电子书、手机、在线服务、搜索和平板电脑等业务的高管纷纷离职,这绝不是巧合。
因此,尽管微软拥有辉煌的过去,目前也非常兴旺,但如果微软无法重新激发创新性,那么该公司的前景并不值得看好。
盖茨出山取代鲍尔默的十大理由-他最了解微软
导语:美国IT网站eWeek于2011年2月上旬撰文称,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应当接替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重新出任微软CEO,并列举了十大理由。
以下为文章全文:
微软是一家非常值得关注的企业。从财务业绩上看,该公司的表现好于绝大多数科技企业,每年都能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和利润。但是具体到用户认知度,微软曾经备受推崇的科技实力和增长潜力却早已一去不复返。事实上,尽管仍有很多人将微软称作是“邪恶帝国”,但在其他人眼中,它却已经是一个年迈迟缓 的巨人,而且注定要被更具创新力的竞争对手击败。
最核心的问题是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多年以来,鲍尔默已经带领这家科技巨头经历了数次起伏,但股价却一直未见起色,而谷歌和苹果等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却纷纷赶超微软。Vista操作系统表现疲软、移动业务下滑等负面事件,以及Windows 7的强力复兴都是在鲍尔默任内发生的。但他始终未能帮助微软重新恢复灵活、创新的形象,也无法在未来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稳定的增长前景。因此,鲍尔默是 时候走人了。有可能接替鲍尔默的人选很多,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人最能胜任微软CEO一职,他就是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
以下就是盖茨应当接替鲍尔默重新出任微软CEO的十大理由:
1、盖茨是改革者
作为世界首富,有关盖茨的为人及其行为或许存有争议,但他无疑是一名改革者。在他的推动下,微软开发了一些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应用,他将微软打造成为一家看似不可思议的企业。而鲍尔默只是一名执行者,他缺乏作为微软CEO应有创新意识,因此应当被替换掉。
2、鲍尔默表现不合格
如上文所述,鲍尔默现在的成就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他让微软的移动部门陷入挣扎,并认为微软在Vista上坚持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与此同时,该公司的股价过去几年来基本未有变化——过去5年的股价一直在20至30美元之间震荡,这并非一名优秀的CEO应有的业绩。他需要被盖茨这样的人替代,后 者白手起家将微软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
3、盖茨将会突破Windows的局限
微软的营销战略似乎都是围绕Windows展开的。不可否认,这的确有道理,毕竟Windows是全球第一大操作系统。但这同样是一款正在走下坡路的产品。由于Windows在操作系统市场所向披靡,鲍尔默本应突破Windows(和Office)的局限,从事一些真正有创意的事情。但他并没有这样做,盖茨却可以。盖茨以往的经历表明,他可以突破Windows的局限,为微软寻找其他的业务增长点,他或许正是微软需要的救世主。
4、有望重振投资者信心
微软的股价一直停滞不前,即使创下历史最优业绩也无法改变这一点。投资者需要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才能够重新持有微软股票,有什么能比盖茨回归更能重振投资者信心的呢?
5、重新定义微软的企业业务
盖茨留给微软最关键的“遗产”之一,就是充分意识到企业市场今后将与微软的增长紧密相关。他将Windows设计得对企业更为友好,在此过程中,市场份额也得以增长。过去几年间,鲍尔默在企业市场坚持了同样的战略。但是随着更多的iOS、Android甚至Mac OS X设备开始进军企业市场,微软显然需要制定全新的企业战略。而作为微软企业战略的最初策划者,盖茨应该能够给出最佳解决方案。
6、盖茨的声誉更有保障
鲍尔默并未成为享誉世界的顶级CEO,在他的领导下,微软持续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但似乎总是给人恃强凌弱的印象。盖茨离开微软时的声誉也已经不及巅峰状态,但过去几年来,他凭借慈善事业逐渐恢复了个人的品牌效应。如今,盖茨已经不像当初那样令人憎恨了。他的声誉好于鲍尔默,这将有助于微软品牌认同度的提升。
7、盖茨成功抵御过竞争
微软正在为未来而战。谷歌和苹果正在从多个不同的市场入侵微软的领地,但至少目前为止,鲍尔默尚未找到阻击策略。另一方面,盖茨长期以来都享有成功抵御进攻的声誉,网景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说有人能够带领微软重返科技领域的巅峰,这个人就是盖茨。
8、盖茨最理解微软
鲍尔默之所以需要被替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微软是一家非常庞大的企业,旗下拥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具备不同的专业背景。鲍尔默已经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具备这种管理能力。还有谁具备这种能力?如果要给出一个确切的人选,那就是盖茨。他理解微软,也知道如何管理如此众多的部门,这使得他成为微软CEO的不二人选。
9、盖茨提升Windows对消费用户的友好度
盖茨早已证明,尽管他看好企业领域的发展前景,但仍然需要借助消费者来提升Windows的热度。然而最近几年,Windows的消费者友好度却不及苹果 Mac OS X,后者是专为普通消费用户设计的。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当苹果持续吸引全球各地的消费者之时。但是鲍尔默并不这么看,他仍在为Windows提供增量创新,盖茨却不会。Windows 95到Windows 98的升级就是很好的例子。盖茨会抓住机会,而且能够积极开展攻势,而鲍尔默却缺乏这种能力。
10、业务重点十年未变
当鲍尔默十年前接过微软帅印时,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Windows、Office和IE浏览器。但十年后的今天,微软的业务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仍然以这三大平台为主。这虽然可以确保微软能够保持优异的财务业绩,但同样也让谷歌和苹果有机可乘。现实状况对鲍尔默不利,但缺乏变化恰恰可以帮助盖茨重 新接管帅印。由于变化太小,因此盖茨接替鲍尔默重新出任微软CEO时将更为容易。
本文源自:新浪科技
微软废除员工分级制背后的转型考量
微软放弃了10多年来对十万名员工的分级评鉴制度。该公司为何要放弃这个曾协助其市值冲到6160亿美元的秘密武器?《商业周刊》文章分析认为, 这个过去让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引以为豪的武器,竟在这几年也砍掉内部众多创新的机会!强制分配,对微软、对创新,员工诚信和道德根本就是毒药。要存活,所有人就该放弃有完美管理制度的想法,只能随机应变!
以下是相关文章内容:
2013年11月12日,微软全球总部发出一封信,宣布放弃员工分级评鉴制度(Stack ranking),这封信将改变其10多年来,对10万名员工绩效评比制度。
微软,为何要放弃这个曾协助其市值冲到6160亿美元的秘密武器?放弃员工分级制 美国媒体一面倒报以掌声。
这套强制淘汰排名末位者的管理工具,也曾是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成功改造通用电气的法宝。《财富》(Fortune)五百大企业中,有三成使用这个工具。包含通用电气、惠普、微软、3M都曾是爱用者,台湾的台积电也曾实行。
何谓员工分级评鉴?就是把员工依业绩从最好到最差分等级,选出前20%者。表现超乎预期者,为最有潜力员工,给予最多的奖金、升迁机会和培训,中间70%属于符合预期,奖金和升迁机会比前者少,最后10%表现未达预期者,必须改善或者离职。
杰克.威尔许在2000年的通用电气年报中写着:“每年必须把绩效最差的10%移除,借由移除这些人,企业才能不断拉高业绩门坎,提升领导质量。”
曾在台积电实行员工分级评鉴,政治大学IMBA教授李瑞华指出,这个制度背后是奥林匹克精神,要通过竞争激发员工潜能,避免员工吃大锅饭弊病。
1999年,全球处于人才战争之际,微软被《财富》评为全球卓越企业之一,就是其能用最好的报酬,吸引最优秀人才,在育才、留才方面得到最高评比。微软还做过内部员工调查,结果显示“高绩效员工喜欢明确工作目标,清楚知道自己表现”。
但这次微软一宣布放弃,美国媒体却一面倒地叫好。《华尔街日报》副标题写着:“微软放弃充满争议的员工分级评鉴”,《彭博商业周刊》网站的标题是:“微软砍掉被广为憎恨的员工分级评鉴”。
分级制造成假性平等
原来,这个过去让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引以为豪的武器,竟在这几年也砍掉内部众多创新的机会!
先剖析这套制度,其逻辑是强者胜出。但其残酷之处为:强弱是相对性的。即,你表现的绝对结果不是重点,而是你跟别人比较起来如何。
微软把员工的能力分为一到五,一为最好,五为最差,每年有一定比例得列为最差者。
每年6月是微软内部最紧绷的时期,前面已经经历两个月绩效考核、写报告、自我评估等流程,微软主管会一起开一场叫作校准(calibration)的会议,主管必须辩论或者维护自己部门的最佳或最差员工。
“走进这个会议室,我就知道,虽然手下10名员工都是业界最好的人才,但至少得有一名被说表现不好……。如果下面的人都表现不错,被迫把他弄到under performance(低于标准)那种感觉……真的很差。”台湾微软内部主管无奈地表示。
一位美国微软主管离职后向《华盛顿日报》集团旗下的网站slate magazine透露,“强制分配对微软、对创新,员工诚信和道德根本是毒药”,他的上级主管甚至要求他把一定比例的员工列为“平均以下”,否则就无法过关。
分级制扼杀创新潜能
当Apple尽全力研发iPhone和iPad ,Google给予员工20%时间做创新,微软内部却开始因应此制度而出现各种奇门怪招。例如,每年5月制定年度个人目标时,不能订得太高,否则隔一年达 不到后,你就可能成为被淘汰的末位者。这种生存“潜规则”,逐渐演变成“显规则”,员工不想转调到表现最优秀的团队以免成为垫底者。如果你想转调,就得冒 着部门主管把你2013年的绩效打成五分(最低分),填补名额的风险。于是,大家不想拼创新,因为创新初期总是会失败,你就可能会成为末位被淘汰的人。甚至,根本拒绝团队合作。
这是微软CEO鲍尔默(Steve Ballmer)8月23日宣布一年后要退休的关键原因。因为微软在成长最快的平板计算机和手机的市占率,受到苹果和Google主导的安卓(Android)阵营夹击,仅有个位数。
分级制拖慢反应速度 人人习惯留一手自保
当消费者可用同一个苹果iTunes账号搞定苹果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平板计算机时,微软推出Window 8手机一年后,软件开发者才可以用一组帐户,同时为微软手机和计算机开发App应用程序。 微软有这么多好人才,但反应速度却比别人慢。起因是,过去强调个人主义的制度,让大家不习惯团队合作。大家习惯故意留一手,让同事无法拿到足以威胁自己绩 效的信息。“我帮助你,等于让自己绩效降低”的观念逐渐扎根在微软人心中。
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认为,员工分级评鉴的前提为“能力是常态分配”,但当员工能力差距越小时,公司的赚钱能力下滑,又只有金字塔顶端者能得到最佳报酬时,人性阴暗面就会出现。
分级制度让人才因指针累垮 员工陷内斗
其实,微软并非不知这套制度的副作用。只是,过去各产品线可以单独作战,只须分别销售窗口软件或Xbox,强调个人绩效确实奏效,也为微软带来每年20%到30%的营收成长。
微软唯一没想到的是,苹果与Google带来的产业冲击比想象中大,内部各部门若不合作就难以存活。在是否要废除这套绩效制度的挣扎期中,微软一方面试图想维持公平的评估制度,一方面又促成团队合作,但另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又紧接在后。
微软引入360度评量和平衡计分卡,可以让员工在跨部门合作时,被评等得更为公平,且可以让公司的奖酬制度跟着想要的转型方向走。但结果却是,主管得填更多公文,注意更多指针。据微软内部员工表示,每个部门至少有20项指针,哪一个出现红灯,总部会一路亮灯到台湾。微软主管被更繁杂的绩效制度缠身,而员工们的创新能量都拿来内斗,能量逐渐被消磨殆尽。
当我们去信访问时,微软总部给我们的官方回答是:“这改变会让我们速度、创新和团队合作加快,带给客户最好的产品”。据了解,微软总部也还未向员工公布未来绩效评量细节,只保证优秀员工的奖酬和红利绝对不会少。其实,现在通用电气和Adobe都放弃了员工分级评鉴制度。
但近期,雅虎(Yahoo)CEO梅耶尔(Marissa Mayer)和AIG公司,却宣布要引入员工分级评鉴。
李瑞华提出判断的依据,如果你的企业偏向强调竞争多于合作,员工分级评鉴还是有用的。但是微软现在放弃此制度,要如何让公司不会沦为大锅饭制度,让最好的员工感到公平,则是其下一阶段的挑战。
从一个制度选择的背后,我们看到微软人才价值观的大转弯。一个人要改变10多年的思考习惯很难,更何况是10万人一起改。但要存活,所有人就该放弃有完美管理制度的想法,只能随机应变!
【小资料】员工分级评鉴制度,褒贬各有拥护者!——5大知名公司实行状况
实行阵营:
公司:AIG──美国最大保险公司
做法:金融海啸过后采用,前10%员工获得升迁机会和分红,末段班如果没改进则会被淘汰
改变原因:在公司改造时期,此制度将红利公平分配给最好的员工,让员工熟知自身能力排名,加以改进
公司:雅虎──美国第二大入口网站
做法:2013年由执行长领军,施行员工分级评鉴制度
改变原因:无说明理由,但是施行后裁员600人
取消阵营:
公司:通用电气──《财富》500大第6大公司
做法:2000年将员工分级评鉴改为“差异化管理”,培训补强员工需要的工作技能,不强制设立淘汰线
改变原因:因应策略改变,取消排名,改以差异化管理
公司:Adobe──第一大PDF软件公司
做法:2012年放弃员工分级评鉴,以面谈了解员工优缺点并加以改进
改变原因:此制度把主管绑在繁文缛节的报告里,并未达到激励员工的预期效果
公司:微软──第一大窗口软件公司
做法:2013年宣布放弃员工分级评鉴
改变原因:策略转向更需要团队合作,取消此制度
支持说法:
企业的未来取决于人才,每年必须把绩效最差的10%移除,藉由移除这些人,企业才能不断拉高绩效门坎……。
——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
如果企业不协助或不处理表现较差的员工,企业会冒着失去表现最好员工的风险。
——麦肯锡顾问公司〈人才战争〉报告
反对说法:
强制排名让员工倾向彼此竞争,而非团队合作,创造了竞争大于合作的工作环境。
——Adobe全球人资副总经理Donna Morris
我跟微软的人谈,每一个人都认为员工分级评鉴是对微软危害最大、最恶名昭彰的制度。
——《浮华世界》记者Kurt Eichenwald、〈微软失落十年〉一文作者
本文源自:中国软件资讯网
微软在2024年依然硬气
2024年7月,微软公司发布了2024财年(截至6月30日)业绩。这个财年微软的营收是2451亿美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是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
微软2024财年财报
业绩不错,微软宣布向员工发放一次性绩效奖金。2020年以来,微软的股价不断走高,目前市值高达3.14万亿美元;财报显示,微软账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高达755亿美元。
微软股价节节走高
微软常年和苹果争夺“全球最值钱公司”的宝座。
目前,美股科技股市值排名,苹果第一(3.36万亿美元)、微软第二、英伟达第三(2.55万亿美元)。
微软公司成立于1975年,苹果公司成立于1976年,都从个人电脑硬件/软件起家。接近50年后,微软和苹果仍是科技行业的霸主。这期间,互联网浪潮、移动互联网浪潮、AI浪潮来势汹汹,波涛汹涌,但是都没能打倒这两家公司。当然,唱衰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和老对手苹果相比,微软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受到的质疑要更多。但似乎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继续增长。
微软现在靠什么赚钱?
微软把自己的业务分成三块:生产力和商业业务、智能云业务、个人计算业务。简单罗列下这三块业务旗下包含的产品和服务。
1.生产力和商业业务:主要包括Office、领英、Dynamics,主要面向企业/个人提供软件服务。
2.智能云业务:主要包括Azure和其他云服务、解决方案,主要面向企业提供云服务。
3.个人计算业务:主要包括Windows、硬件(Surface、HoloLens等)、游戏(Xbox、暴雪等)、搜索和新闻(Bing、Microsoft News、Microsoft Edge等)。
简单粗暴点理解,就是:Office、云、Windows。
这三块业务的营收增速排名是:云20%、Windows13%、Office12%,云业务势头最好。
营收贡献占比分别是:云43%、Office32%、Windows25%。
微软三大业务收入构成
还以为他还在靠卖Windows赚钱,其实他主要靠卖云服务和软件赚钱。
这三块业务未来的前景怎么样?
随着AI大模型的崛起,微软的智能云业务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势头很猛,最被看好;把AI用在Office产品上,也被认为有望拉动Office的相关收入;因为PC市场的增长乏力,Windows收入趋势不被看好,所以微软的个人计算业务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硬件或者游戏的突破上。
微软和苹果都从个人电脑起家,不一样的是苹果在乔布斯的带领下,逐渐走向软硬件一体化封闭系统的方向,而微软则用开放的姿态把Windows安在了大部分的个人电脑上。
苹果产品很卓越,微软公司很赚钱。
乔布斯受人敬仰,比尔·盖茨成为首富。
在PC互联网时代,谷歌、Facebook、亚马逊的崛起也曾让微软十分焦虑,但好在这些网站都需要跑在Windows上,微软只要不断推出新的Windows版本,改进自己的杀手锏Office三件套,利润就会源源不断而来。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自建了一个新的移动生态:iPhone、iPad、iOS系统、App Store应用商店,谷歌则利用安卓成功拿下了另外的半壁江山,微软被联合绞杀。微软努力过,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花费71.7亿美元巨资收购诺基亚来对抗iPhone,上线平板电脑Surface对抗iPad。结果,因为产品体验不行,不仅没能挑战苹果,还全盘输给了谷歌。
换帅!
史蒂夫·鲍尔默为微软转型移动的失败负了责,2014年他才离开微软,花费20亿美元买下NBA快船队,专注于在场边为当家球星打call。
史蒂夫·鲍尔默 来源/公开资料
印度人萨提亚·纳德拉接棒鲍尔默,成为微软新任CEO。他需要拯救微软。
纳德拉接手的时候,微软已经成为很多人眼中的“没落贵族”——眼下还有钱赚,但没有未来。
萨提亚·纳德拉 来源/公开资料
纳德拉看了看手里的牌:
1.Windows和Office还是大小王,在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领域无人能敌;
2.微软研发和销售的基因十分强大;
3.账上还有小1000亿美元。
纳德拉先砍了微软两刀:承认转型移动失败,对诺基亚大裁员,后来干脆出售;Office入驻iOS和安卓,打不过就加入。然后押注云计算业务,全力追赶亚马逊AWS。这套打法被提炼成一个战略口号——移动为先,云为先。
前面说到,微软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销售能力,再加上重金投入,比如75亿美元对代码托管平台Github的收购,微软的云服务能力逐步得到加强,这为后面的起飞做好了铺垫。而Office也从收授权费向SaaS模式过渡,建立起了比以前上限更高的收入模式。
这两块业务,成为了今天微软的营收主力,合计营收贡献占比75%。就像特斯拉跟着电动汽车的浪潮起飞一样,微软二次起飞的第一推动力是云计算,然后是软件服务SaaS化。虽然彻底错失了移动操作系统这个微软本来应该奋力一搏的机会,但是好在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
纳德拉可谓是战略大师,看到了拯救微软这艘大船的正确方向,带领微软人摆脱了惊涛骇浪。其声誉不管在微软还是整个硅谷,日渐上涨。
个人电脑时代一骑绝尘,互联网时代波澜不惊,移动互联时代全面溃败后借云计算和Office绝地反击,这几句话可以概括微软这几十年来的历程。然而,一家公司要想长期受到投资人的认可、经久不衰、蒸蒸日上,只靠擅长赚钱并不够,微软需要对未来拥有控制力。
纳德拉的办法是:不惜重金收购。
收购暴雪,微软花费了687亿美元;收购领英,微软花费了262亿美元;收购人工智能公司Nuance,微软花费了197亿美元;其他几十亿美元级别的收购,有Skype、Github、诺基亚……而眼下最能带给微软未来的是OpenAI,这家借助ChatGPT一飞冲天的公司,以烧钱著名,微软已经向其累计投资了130亿美元。
OpenAI是眼下最火热的AI公司,其能回馈微软的,有未来利润的分红,有技术的优先使用权,这使得微软成功抢占了生成式AI赛道的先机。
AI能带给微软什么?
首先,AI能力的加入,会加强Office这个赚钱能力超强的业务;其次,OpenAI本来就是微软云服务的大客户,AI大模型的继续疯狂,会让微软云服务赚得盆满钵满。拥有AI核武器的微软,也可能在游戏、搜索等原本地位边缘的业务上大展拳脚。
这个成立49年的公司,怕是还要在舞台上活跃很久。不管你是否喜欢他。
而从微软起起伏伏的经历里,我们能学到很多巨头公司走出低谷的必要条件,比如:承认失败的勇气、对业务方向的准确判断、敢于押注、超强的执行力、耐心。以及知晓自身局限、愿意真金白银“收买未来”的魄力。当然,魄力本身也是一种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