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与谷歌之争
2010-11-16 11:06:25 阿炯

导语:《财富》杂志11月3日发表评论文章,探讨了在互联网发生转变之际,谷歌与Facebook之间的竞争。双方在社交网络领域展开人才的争夺和产品服务的竞争,谷歌动用了大量资源来发展社交网络项目,而 Facebook则力图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场竞争的胜者将决定互联网的未来。以下为文章全文:

保罗·亚当斯(Paul Adams)是硅谷炙手可热的人才之一,他是一个杰出的产品设计者,通常带着眼镜,说话中夹杂着浓浓的爱尔兰口音,对技术充满着狂热。他是谷歌社交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帮助构建了Google+的主要架构,比如让Google+用户将朋友轻松归类为“好友”或“大学同学”等。但亚当斯本人并不太为消费者所熟知,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宣传他的理念。去年12月,他出人意料地跳槽Facebook,负责帮助该公司设计社交广告平台,这当时在硅谷掀起了一阵风波。亚当斯在博客上对这一跳槽举动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谷歌看重的是技术,而不是社交学。

在科技业的竞争史上,还从来没有像谷歌与Facebook之间这样激烈的竞争。两家公司在针锋相对地争夺亚当斯这样的出色人才,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时全力争取广告收入。无论是甲骨文与惠普之争,还是微软收购Netscape,公众当时都未引起相当重视,但意义却很深远。谷歌与Facebook之争也是这样,竞争的赢家将决定互联网的未来,其结果将影响到我们获取信息、进行沟通和消费购物的方方面面。

竞争的一方是社交网站领域的主导者Facebook,希望巩固其作为人们网上身份所有者的地位。而竞争的另一方则是排列全球信息、为我们提供信息搜寻方式的谷歌,希望在互联网从超链接世界转向社交世界之际,自己仍能引领潮流。

虽然谷歌共同创始人、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仅比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年长11岁,但这两个人在互联网世界里却属于两代人,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在佩奇的网络世界中,任何事情都是以搜索作为起点。你可以搜索新闻,搜索鞋类商品,或通过信息搜索来追踪明星动态。如果你希望了解身体状况或决定购买何种品牌的电视,你会选择搜索相关信息。在佩奇的世界里,谷歌十多年来引以为傲的搜索算法几乎表现完美。但最近几年来互联网领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无情地走进扎克伯格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们不再通过搜索去了解新闻,而是让朋友告诉你最新的新闻消息。朋友们会跟你分享他们所喜爱的电影、钟爱的品牌以及喜欢品尝的寿司。

Facebook无可争议地处在这个新世界的中心,现在多数人的网上之旅都始于Facebook。Facebook 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将触角伸到整个网络之中,让其他人也可接触到你的朋友网络。因此,成千上万的网站和应用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Facebook的卫星,沿着固定轨道围绕着Facebook运行。你可以到点评网站Yelp上查找Facebook朋友对街角新开咖啡店的评价,到音乐网站Spotify上去让 Facebook朋友帮你挑选音乐曲目,也可与Facebook朋友同玩Zynga社交游戏。而对谷歌的佩奇来说,情况不妙的是谷歌的搜索算法无法准确找到这些社交活动信息,因此在用户的日常上网活动中,谷歌正逐渐边缘化。

这种网络活动社交化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企业和消费者活动,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广告活动。目前美国在线广告市场规模为310亿美元,谷歌拥有大约41%的占有率,其中包括搜索广告市场的大部分占有率。在现在搜索广告的增长开发放缓,很多广告客户都将有限的广告预算投放到Facebook社交平台上。目前Facebook在全球拥有8亿用户,其中许多用户在Facebook网站上所花的时间远远超过其他网站。在这种有利条件的推动下,Facebook的显示广告收入今年预计将增长81%,而相比之下谷歌显示广告收入的增幅可能只有34%。谷歌和Facebook都力图让人们相信,未来还有无限增长的空间。但这种说法未免过于天真。Stifel Nicolaus分析师乔丹·罗翰(JORDAN ROHAN)就表示,投资者认为谷歌和Facebook的现实广告收入都可以增长数十亿美元,这种增长并不会导致双方市场占有率的互相侵蚀,然而这种预期并不现实。

就像十年前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一样,佩奇也发现谷歌对科技世界的掌控力在减弱。因此他开始重拳出击,希望分得社交网络业务的一杯羹。他出任谷歌CEO后的首个重大举措就是调集大量的财力、人力资源投入Google+项目,希望借此撼动Facebook在社交网络领域的地位。Google+并不是谷歌的首个社交项目,却是该公司第一个未落人笑柄的项目,谷歌称Google+推出仅仅4个月就拥有了4000万注册用户。现在扎克伯格开始意识到,自从Facebook超越 MySpace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社交网站以来,Google+首次真正威胁到Facebook的地位。(对Facebook来说这种威胁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任何地位的削弱都可能影响到该公司酝酿已久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给超过800亿美元的公司总价值预期蒙上一层阴影)。不出意料的是,就在 Google+上市后不久,Facebook员工就进入了封闭式开发阶段,力争尽快推出与Google+某些受好评特性类似的功能服务。

但防守并不是扎克伯格的风格,就在今年9月,扎克伯格在F8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显著改变当前服务的一系列新特性。人们预计Facebook最终将推出广告平台网络,充分利用用户的社交网络活动习惯,帮助广告客户准确找到网上的消费者目标。如果策略得当,Facebook可能进一步威胁到谷歌的在线广告霸主地位。

对多数网络用户来说,他们只是经常在Gmail邮箱和Facebook内容之间来来回回切换,而对谷歌和Facebook而言,这却是一场战争。在这个硝烟弥漫的夏天,扎克伯格向周末加班的员工提供免费餐饮,希望激发他们的斗志。而佩奇的研发团队则在向Google+快速增加大量特性,在短短 90天内就新增了100多项特性。这两家公司现在就产品开发和广告业务所作出的决策将决定他们在未来相互竞争中的成败。

谷歌咄咄逼人

佩奇曾经对Google+很不满意。在春季的一个周末,佩奇在他的Android手机上体验早期的Google+原型特性,他发现将刚拍下的照片发布到这个网站上非常麻烦。于是他叫来了负责社交项目的维克·冈多特拉(Vic Gundotra)。冈多特拉作出辩解,解释为什么Google+团队决定采用这个方案。但佩奇坚持用户应该只点击一次就可以将图片上传到网站。在谷歌,佩奇的话是一言九鼎,因此冈多特拉要求团队重新构建图片上传特性,而现在佩奇对这一应用大加赞许。他在描述如何轻松地将图片从Android手机上传到 Google+时表示,这种体验太奇妙了。

从很多方面来看,Google+都是佩奇看重的社交网络项目。Google+的研发在佩奇还未出任CEO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佩奇在上任后则亲自参与了这一项目。最初佩奇在每周五上午11点会出席研发团队每周一次的产品评估例会。为了随时了解研发进展,佩奇还将他本人及一些高管的办公室搬到 Google+团队所在的大楼。他向这个项目投入了大量资源,使之成为谷歌成立13年以来规模最大的研发项目之一,冈多特拉也晋升为公司高级副总裁,直接向佩奇报告。此外,谷歌员工的部分奖金也直接与社交项目的进展挂钩。

Google+项目也是佩奇上任后所作的首次尝试,即让谷歌重新成为一家灵敏、更负责任的公司,避免陷入创新者困境,即许多公司在成功之后变得麻木不仁,对市场变化行动迟缓。在Google+项目上,公司此前在创新方面时常出现的惯性和随意特点被搁置一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上至下的贯彻实施风格。公司另一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 Brin)就表示,虽然在谷歌内部允许百花齐放仍然重要,但当鲜花竞相开放后,你就需要让它们聚拢成花束。

也许谷歌的社交项目目标需要一些纪律。谷歌此前的几次社交项目尝试都充满尴尬,其首个社交网站Orkut与Facebook同时诞生于2004 年,但主要在巴西运营。此后,谷歌在2007年集合MySpace和其他社交网站,牵头成立了“开放社交”联盟,以对抗声势浩大的Facebook,但最终这一努力失败。两年以后谷歌推出Wave社交网络服务,在短短数月之后即告夭折。2010年谷歌再度尝试将Gmail用户导入社交网络产品Buzz,但很快成为谷歌滑铁卢:Buzz将用户的Gmail信息暴露给了其他人,导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介入调查,最终迫使谷歌修改隐私政策,在未来20年都将接受政府监控。

Buzz的惨败给谷歌敲响了警钟,部分高层研发人员开始认为社交网站对谷歌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网络围绕着用户而重建,尤其是围绕着 Facebook刻画的人际关系而重建,谷歌面临着遭边缘化的风险,其影响力与日俱减。这些信息震动了谷歌高层,于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翡翠海”应运而生。这个项目不仅是为了推出产品与Facebook竞争,也是为了让谷歌现有产品围绕着社交媒体进行转型。(冈多特拉选择这个名字寓意是机会与风险并存。)

在经过一年多的研发之后,谷歌最终在今年6月推出了Google+。这是什么样的产品呢?这个社交网站克隆了人们喜欢的Facebook多数特性,同时也取消了人们不喜欢的Facebook多数特性。无论是主页、网页、图片与游戏按键,还是无休止的朋友信息更新功能,这些都与Facebook相似。但在Facebook屡遭诟病的不顾用户隐私这一方面,Google+作了改进,让用户决定谁能访问自己刚发布的信息。Facebook不能让用户有效地将联系人分类为同学和好友,但Google+新增了直观的分类功能。在收入模式上,Facebook要提取其平台上应用开发商30%的收入,而 Google+则表示只提取应用开发商5%的收入比例。在Google+推出后,谷歌向该服务新增了100多项特性,同时佩奇还宣布有更多特性即将上线。当硅谷所有人都认为谷歌无法挑战Facebook之际,Google+的出现使人为之一震,连Facebook粉丝都为之动容。扎克伯格的哈佛室友、 Facebook应用开发商Causes创始人乔·格林(Joe Green)就表示,Google+令人印象深刻。

Facebook严阵以待

直到最近,Google+上最受欢迎的人还是扎克伯格,拥有59.8万粉丝。但他并没有公开发帖,完全不评论Google+。在今年7月的一次会议上,他称Google+是对未来5年网络发展趋势的一种验证(言下之意似乎是:嗯,这是在抄袭我们。)

但在Facebook内部,员工却在今年夏季的封闭式研发期间全力以赴,而这种情形近年来在Facebook仅出现过一次,那还是在2010年夏天传出谷歌正在开发应对Facebook的应用之际,扎克伯格要求研发人员加班加点工作60天,优化网站关键的社交特性,如图片、群组和活动特性等。到了今年9月份,Facebook发布了一系列的新特性成果。产品与研发团队的一位成员就表示,谷歌可以在社交项目上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Facebook应该严肃对待此事。

这种忧虑情绪不仅仅推动Facebook拿出好的产品,也驱使该公司在今年5月聘请博雅公关公司,在报纸和博客上发表了一系列批评谷歌的文章,表示谷歌违反隐私政策的举措令人担忧。

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Facebook和谷歌都在面对“不尊重用户隐私”的指责中:两家公司都在为了发展广告业务而尽可能地获取用户信息。当我们对Zappos网站上的一双鞋发表评论,或是更新了未来婚礼计划的状态信息时,Facebook都可能根据这些信息将我们引导至可能购买的商品广告上,这使得一些大公司在进行网上大规模的品牌广告活动时都选择了Facebook平台。因此,即使Facebook的广告收入远比不上谷歌,但其增速却快得多。eMarketer就预计今年Facebook的广告收入将飙升至43亿美元,较去年的20亿美元增长一倍多。而相比而言,分析师预计谷歌今年的收入将仅增长30%,至380亿美元。

扎克伯格正醉心于让更多的用户在Facebook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与朋友分享更多的信息。他在今年9月举行的F8大会上就发布了称为“时间线”的特性,取代Facebook日益老化的个人资料页面。

Facebook在F8会议上最大胆的举措并不是上述的特性更新,而是在社交层面上更进了一步,与Netflix和Spotify等其他服务进行集成。现在如果用户希望注册Spotify,就必须提供他们的Facebook账户信息。有利的一面是用户可以在Spotify或Facebook上直接找到朋友的音乐播放单,而不利的一面则是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你的音乐偏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新的数据可能蕴藏着巨大价值。虽然现在很多网络发布工具都让用户选择在Facebook上发布他们的动向信息,如阅读过的文章,购买的鞋子等等,但多数人都没有采用这一应用。而在新的模式下,共享成为了一种选择性退出,而不是选择性进入模式,Facebook由此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用户在线行为信息,并最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出售更有针对性的线上和线下广告。如果说谷歌AdWords和AdSense广告平台是帮助广告客户找到大量的目标受众,那么社交广告则是用于帮助人们发现新的事物。

战争硝烟迫近

10月末的一天,科技博客上出现一阵喧嚣,开始谈论社交网络上的一条最新新闻:扎克伯格已经不再是Google+上拥有粉丝最多的用户。那么谁取代了他呢?这个人正是佩奇。这也许不足为奇,但不难想象谷歌内部正为此而窃喜。无论是谷歌还是Facebook都不愿谈论双方之间的竞争,但实际上双方已经在很多方面展开较量,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胜利都会让他们弹冠相庆。

而两家公司对人才的争夺最显而易见,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跳槽到对方的每一位工程师或高管。而这方面的竞争呈一边倒趋势,Facebook内部从高管到底层员工都有部分人士来自谷歌,其中就包括谷歌原社交项目研究员亚当斯。在Facebook 11位高管中,就有4位来自谷歌,包括现在的COO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以及负责广告和运营的大卫·菲舍尔 (David Fischer)。

这些只是双方在诸多领域竞争的一个缩影。两家公司的竞争早在2007年久拉开序幕,随后愈演愈烈。Facebook的竞争武器是什么呢?那就是它是硅谷最炙手可热的公司,同时在未来上市后可以创造员工的造富神话。谷歌则投入大量资金予以还击。一位参与人才争夺的高管表示,有时候谷歌甚至许诺如果顶尖的工程师或高管留在公司,则他们可获得超过1000万美元的股票和现金。这些传闻不胫而走,谷歌员工自然而然就采取行动:他们先拿到Facebook 的入职通知,然后转过头来要求谷歌大幅加薪。这种环境似乎对谷歌不利,于是谷歌在今年1月推出了不同的措施,那就是所有员工全部加薪10%,并且将大部分员工奖金计入基础工资。由此,很多谷歌员工的薪金增加了15%至20%。

谷歌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守势,不过在吸引用户眼球方面则主动出击,其最有力的武器是在互联网领域的主导地位。例如,Google+在完成上线 90天的试运行阶段后,于今年9月完全开放,谷歌为此采取的促销措施连一些大公司都羡慕不已。谷歌在其网站上放置了一个大大的蓝色箭头,将数千万用户引导至Google+图标,推动Google+的流量迅猛上升。除了谷歌网站之外,该公司还计划在mail、谷歌地图以及YouTube等服务的庞大用户群中展开Google+的推广,并吸引数百万Android手机用户。连Twitter CEO迪克·科斯托罗(Dick Costolo)也表示,毋庸置疑的是,Google+肯定会吸引到大量用户。

Facebook最担心的显然是谷歌吸引用户的威力。尽管Facebook高管多年以来都一直表示有信心在公平竞争环境中击败谷歌,但他们担心此前微软的一幕会重演,即谷歌也会利用其在互联网领域的主导地位来推广Google+,使得Google+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在谷歌网站上推广等策略是有效而合理的,但如果谷歌利用其搜索引擎来力推Google+并打压其他社交网站服务,那么这种推广方式就可能存在问题。虽然谷歌现在还未采取这种措施来推广Google+,但该公司在以前推出谷歌地图等服务时曾经这样做过,导致竞争对手提出抗议。谷歌今后在采取这种措施前可能会三思,因为该公司已经在接受政府的反垄断调查。而在移动领域的竞争方面,谷歌可能在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置入许多Google+特性,从而增加对手的竞争难度。

而扎克伯格并未就此迷失,他开始加强与谷歌移动领域竞争对手苹果的关系。据知情人士透露,Facebook与苹果已经进行了数轮磋商。双方目前还未找到可行的合作方式,也许是因为两家公司在过去有些过节。去年苹果曾试图将围绕iTunes建立的社交网络Ping与Facebook连接起来,但这项提议遭到Facebook回绝,原因据称是可能存在技术问题。这是苹果遭到的为数不多的公开指责之一,导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亲自向一些记者表达了他的不满。此外,苹果在其最新版本的移动操作系统上选择了与Twitter合作,而不是Facebook,这也对双方的合作商谈产生不利影响。不过双方的磋商仍在继续进行,因为他们都知道联合起来可以帮助两家公司对付共同的竞争对手。

也许你会问:假如这是一场战争,那么谁将是最终的赢家?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显而易见。谷歌的社交项目有两个目标,一方面是遏制Facebook 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则是利用Google+收集的数据来改善谷歌的搜索、地图服务和广告等业务。冈多特拉与佩奇都表示,后一个目标更重要。冈多特拉称,根据这个目标,公司就可进一步改善搜索体验,提高YouTube和Gmail性能,使得广告更具相关性。Google+将可帮助改善公司的所有业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谷歌并不需要打败Facebook,但必须坐上社交网络领域的第二把交椅。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谷歌需要作出更多的社交项目努力。例如,今年10月一家科技博客网站报道包括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内的谷歌多位高管都还没有设立Google+账户。报道发表数日之后,施密特的账户旧悄然出现在Google+上。此外,谷歌还需要其他推动力,那就是提供不同于Facebook的价值,说服大量用户转投其阵营,或至少是同时成为这两家社交网站的活跃用户。在这一点上,我们目前还无法获知在Google+ 4000万账户中,有多少用户在实际使用该网站的服务。谷歌当然不会透露这一数据。当被问及为什么用户应转换到Google+上时,谷歌高管一再表示,在线共享是分隔的,而Google+可以实现真实世界的共享模式(但Facebook早就已经实现了这种功能)。

对于Facebook来说,Google+上线伊始的成功意味着扎克伯格无法再掉以轻心了。过去Facebook经常出现产品失策和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不过基本都没遭到用户的很大责难。但从现在起,Google+将很乐意看到Facebook用户的任何不满。因此,扎克伯格现在必须密切关注佩奇和谷歌的动向。扎克伯格也许可以对Facebook用户数的遥遥领先感到欣慰,对成功挖到数十位谷歌高端人才感到窃喜,但佩奇在补充谷歌人员储备方面也毫不手软。在最近的这个季度,谷歌就招募了近2600名员工,这几乎相当于Facebook的员工总数。这些新招的员工肩负着一个明确的使命,那就是推动谷歌转型成为社交网络巨人。


《连线》杂志网络版于2011年11月中旬再度撰文认为,通过基于用户真实资料的精准广告,Facebook可能在网络广告市场战胜谷歌,进而取代谷歌在互联网的主导地位。文章全文如下:

谷歌的真正对手

1993年,《纽约客》刊登了一则著名的卡通笑话:两只狗坐在电脑前,一只对另一只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如今,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在Facebook上,大家都知道你是谁。这正是Facebook的秘密武器——让世界上所有人都用真名展示自己。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和分享 照片的空间,就把虚拟的网络空间变得真实。

多年来,谷歌的对手似乎一直是微软和雅虎。但当它赢得搜索大战之后,在面对另一个可能威胁其整个显示广告业务的真正敌人时,似乎已经十分疲惫,而且它很难想象自己的敌人竟是诞生于大学宿舍的Facebook。

本周一,Facebook将与谷歌在Email领域正面交锋。它将对谷歌最成功的社交产品Gmail形成巨大的威胁。据报道,Facebook 的用户本周一将可以注册“@facebook”或“@fb.com”邮箱。但更重要的是,Facebook上已经有每个人的社交联系信息,而且据科技界传 闻称,Facebook也有意利用这些信息。这是一场重大的战役,但它不会决定整个战争的胜负,因为邮箱并不是利润最丰厚的业务。

Facebook起初只是常春藤名校学生的网上俱乐部,但它如今已经占据了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金矿——它能够以谷歌想都不敢想的个体级精确度向全世界所有地方、所有人投放精确的显示广告。而谷歌曾宣称,不会利用隐私信息,这给了Facebook很大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谷歌——世界上最成功的广 告公司——会把Facebook视作最大的敌人。

一些科技界权威人士预测,未来将属于Facebook——好友推荐将取代网上搜索,或者通过遍布于互联网的“喜欢”按钮,Facebook将积累足够多的数据以致可以建立一个更精准的搜索引擎。但这不太可能成为现实,原因有很多,比如,Facebook的用户个人主页信息无法达到如此详细,而谷 歌也已经着手布局社交搜索。

Facebook的两大优势

不过,Facebook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你的Facebook个人信息填写得足够具体,你会发现该网站上的广告出奇的好,唱片公司似乎知道你喜欢什么音乐。如果你也有过这种感受,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谷歌在社交领域努力追赶Facebook。你也会理解为什么Facebook可以凭一己之力拯救整个在线内容发布行业。

让谷歌如此坐立不安的不是用户使用Facebook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不是因为Facebook如今占据了全美23%的显示广告业务(数据来自comScore)——虽然Facebook的收费较低,但这个数字是雅虎的两倍,谷歌的十倍。事实上,让谷歌如此焦虑的是可能动摇它网络霸主地位的两大因素:

第一,Facebook上发布和分享的信息越来越多,形成一个互联网内封闭的网中网,而谷歌却不能抓取和分析那里的数据。对常人这当然不是什么问题,但当你的目地是整合整个世界的信息时,这就是你的眼中钉了。(讽刺的是,带给Facebook这一优势的是用户对隐私的设置,而Facebook却 曾一直希望用户公开这些信息。)

第二,Facebook可以获得关于你的身份和喜好的详细信息,而且都是你主动提交的。虽然谷歌也可以得到很多此类信息,有些甚至非常隐私,但却很少是你主动提交的。你没有同意谷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享,而谷歌自己也曾郑重地承诺过不会用这些信息给你建立个人档案。

很多年来,这一直不是什么问题。谷歌靠搜索结果中的小小文字广告每年收入72.9亿美元。这些广告都是根据你在搜索框中输入的几个关键词进行显示,这种广告不具有很高的针对性。Adword的系统不关心你是谁、你以前搜索过什么或者你在谷歌的其它服务中有过哪些活动,它只根据关键词进行显示。迄今为止,谷歌最具针对性的网络广告不过是基于地理位置的显示广告。

谷歌广告产品的演变

谷歌于2003年将显示广告扩大到其它网站,并由此推出了AdSense产品,包括文字广告和显示广告。多年来,这些广告都是以上下文为基础的,主要根据网页中的文字进行展示,所以如果你建立一个有关自己作为一名牙医的生活的博客,网站的浏览者就可以看到有关牙线和牙齿美容的广告。

之后,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谷歌于2007年以31亿美元收购了DoubleClick。DoubleClick是显示广告领域的巨头,它自 1990年代便开始提供显示广告服务。它通过监视你阅读的网页内容判断你的喜好,并向你的浏览器传送一个cookie记录这些信息。然而,虽然大量的网站加入了这种广告联盟,但Adsense和Doubleclick对谷歌收入的贡献率至今仅为30%。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广告还并不具有很高的针对性。

谷歌将信息搜索和广告展示隔离开来——Adwords带来的巨大收入也证明了这在当时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且网络广告商也确实不关心买他们东西的是什么人。为进一步优化显示广告,谷歌于2009年对这种隔离政策做出了一些调整,它开始通过追踪用户在Youtube上的浏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广告展示。

谷歌没有透露这些广告的效果如何,但据《华尔街日报》今年夏天的一则消息称,谷歌正在扩大这一广告展示方式的应用范围,开始根据用户在谷歌其它服务中的活动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广告展示。这令谷歌处境尴尬,因为它曾承诺不会把用户在其它服务中的信息用于广告展示。

Facebook的“生态系统”

但Facebook没有做过这样的承诺,而且它的用户似乎对它的高度针对性的广告展示也没有什么不满。

他们在填写个人信息和点击“喜欢”按钮时就知道Facebook会将这些信息用于广告展示。Facebook正在培养用户长时间登录Facebook的习惯,这样就可以随时点击不同网站上的“喜欢”按钮了。对于处于Facebook登录状态的用户来说,当他们访问Facebook“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网站时,都会以Facebook账号的身份出现,并且会告诉这些网站自己是谁、喜欢什么、以及有哪些好友。

这也就意味着基于Facebook信息的广告就可能会在你家乡的报纸上、你最喜欢的音乐网站上或者其它你浏览过的任何网站上出现。而且,不同于微软和谷歌的第三方系统,Facebook甚至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搜集大量信息来判断你的年龄、你的学校,以及你喜欢什么。Facebook什么都不用做 就可以知道这些信息,因为你已经告诉它了。

广告商如何利用Facebook营销

Facebook大肆宣扬的一个故事是,密歇根州的一位婚礼摄像师通过把精准广告投放到Facebook上自称“已订婚”的当地人,使自己的业 务获得了巨大的扩展。搜索引擎DuckDuckGo的创始人Gabriel Weinberg甚至曾成功发布过专门针对他妻子的广告。

现在除非你点击广告、访问广告商的网站、并提交个人邮箱,否则Facebook的广告商并不知道你是谁,他们只是通过Facebook提供的控制面板选择他们希望覆盖的广告对象的属性,比如:年龄、地址、教育情况以及性别。他们也可以根据你在个人主页上发布的信息或者点击的“喜欢”按钮来进一步细化目标受众。Facebook向企业出售广告,但从不向他们泄漏广告对象的具体信息。

作为一家私人公司,Facebook无需公布财务状况,但Facebook的一名发言人告诉《连线》记者,广告商已经开始习惯使用 Facebook的服务,而且Facebook有数千家广告客户。据预计,Facebook的营收高达13亿美元,并且仍在增长。投资者和二级市场在私人 股市Sharepost上对Facebook的估值超过400亿美元。

事实上,扎克伯格并不喜欢广告。对于在Facebook上放置广告,他一直持抵触态度,而且相对于其他网站上的大尺寸惹眼广 告,Facebook上的广告很小。一些营销商抱怨,Facebook上的广告很难引起注意,因此开始集中精力在Facebook上吸引用户成为自己的 “粉丝”,以期用户的好友会在Feed中(相当于人人网“新鲜事”)看到该用户喜欢星巴克之类的消息。

Facebook表示,并未开发第三方广告系统,而且目前也不需要这么做。Facebook已经获得了数亿美元投资,而投资者的资金仍然不断流入Facebook。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扎克伯格并未失去控制力。加以时日,Facebook将处于网络上更重要的位置,建立更好的顶级广告商关系网,并 说服更多网站将其登录系统交给Facebook。

新闻网站青睐Facebook广告

此外,Facebook似乎必然会像谷歌那样,在第三方网站上放置广告,这些广告将针对阅读《华盛顿邮报》、Daily Beast网站或当地报纸的Facebook用户。

第三方网站上的广告可以极其惹眼——这正合广告商的意图,同时也不会影响Facebook上的用户体验。这些广告将是有针对性的精准广告,但Facebook无需与第三方网站分享用户数据。

这种模式有可能成为谷歌Adwords/Adsense部门的对手,从其他网站上为Facebook攫取丰厚利润。在不断增长的在线显示广告市场上,Facebook将获得具有主导性的巨大份额,同时使显示广告更加精准。

Facebook表示,其广告系统不会像第三方系统那样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追踪用户行为。对于处于Facebook登陆状态的用户,当他们浏览其他网站时,Facebook会知道其相关浏览行为,而且其他网站上可能有Facebook的“喜欢”按钮,但Facebook表示,不会挖掘这些信息,并会在三个月后删除相关信息。其他第三方广告网络对这类信息的保留时间比Facebook长很多。

Facebook的优势在于无需追踪用户,因为它拥有用户的个人资料、好友列表等信息。随着广告商和用户对Facebook广告的接受,《纽约时报》等媒体很可能会通过Facebook销售部分广告。几年来,Facebook一直在说服广告商将Facebook用户作为目标人群,并取得了显著成 效,因此现在Facebook可以把广告费率定的很高。

高额广告费不仅是因为广告十分精准,而且因为这些广告可以出现在《纽约时报》等声誉很高的媒体上。

在线报纸十分青睐这种精准广告,因为上下文广告不太适合新闻内容。想象一下,一篇关于印度水灾的新闻适合放置什么广告?放置印度地毯广告吗?那么飞机失事的新闻呢?市长竞选的新闻呢?

对于媒体来说,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之一便是:知道读者是谁。而这意味着在互联网上建立身份系统。

Facebook是唯一达到这一目的的公司,这也是谷歌在“社交” 领域努力追赶Facebook的原因。

谷歌的对策:开放性

互联网上或许容不下第二个Facebook,但谷歌仍组建了一支精良团队来对抗Facebook:包括应用开发商Slide的创始人马克斯•莱 金(Max Levchin),开放社交网络推动者克里斯•梅西纳(Chris Messina)和在线通讯录网站Plaxo的工程师约瑟夫•斯马尔(Joseph Smarr)。

谷歌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它的最佳武器是“开放性”——让用户反对Facebook的封闭系统。而Facebook将保持适度的开放性,以确保用户和合作伙伴不会反戈。最好的结局是什么?谷歌设法将身份变成像 Email一样的开放协议——用户可以在任何服务商那里寄存(host)和控制该协议,并且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所有服务集合在一起。

如果谷歌的计划失败,Facebook将可以决定用户身份可以用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用来做什么。

如果这样的话,扎克伯格的Facebook将可能成为一家市值达1000亿美元的公司,甚至可能超过谷歌。

上文源自:新浪科技

Facebook推Fmail挑战Email

早已群雄割据的电子邮件领域,再起波澜,这次发力的不是传统的Email巨头谷歌、雅虎、微软,而是全球知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

2010年12月消息,facebook宣布推出Facebook Messages,集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短信于一体。根据美国分析机构Hitwise的最新数据显示,facebook占据了全美页面浏览量的1/4, 难怪面对Facebook这项新业务,业界大呼:狼来了。尽管短期内facbook Messages无法对已有的电子邮件服务,但未来会对谷歌的Gmail、雅虎的Mail和微软的LIVE Hotmail产生威胁。

社交网络变身社交通讯平台

日前,Facebook对外宣布代号为“Titan”的全新平台策略。其实,所谓的“Project Titan”是Facebook内部的项目代号,传说中它的正式名字是“Facebook messaging”或“Facebook Email”,目前外界更直接昵称为“Fmail”。这项平台计划是把原有的社交功能,加入Email、即时通讯、SMS及 Facebook信息元素整合。简单来说,Facebook用户取得@Facebook.com的电邮地址后,在一个平台上,就能发邮件、玩SNS、手机 短信以及即时通讯(IM);操作亦十分简单,只需要点击朋友名字,选择发送接收方式,就能与朋友通讯。

目前,Fmail已开始在特定用户中提供内测体验,据美国著名科技博客BGR编辑们“尝鲜”后表示:在这项服务的主界面,会列出全部联系人和最近发布的消息主题,就像大多数SNS网站一样。所不同的是,从用户的某个联系人接收到的所有“消息”,包括邮件、短信、即时通讯,也可列出来。事实上,Fmail更像是一个综合的信息平台。对于facebook开发的这个“社交通讯平台”,令人不禁与谷歌的Gmail联系起来,并且业界直指,Fmail计划就是谷歌Gmail的 杀手。从很多年前开始,谷歌就对Gmail作出了多项改进,包括整合了聊天工具Gtalk、阅读器,并进而利用Google Buzz为自己的用户搭建社交圈,但植根于Gmail下的Buzz的成绩未如预期。

电子邮件领域再掀波澜

相比其他新兴的互联网市场,SNS、微博、LBS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及用户黏性不断增加,电子邮件业务市场处于相交稳定状态,据数据显示,在美国市 场上,电子邮件业务前四位分别是微软的Outlook online、Hotmail,雅虎mail,谷歌Gmail以及AOL mail。其中Gmail与雅虎Mail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如今Facebook插足,让电子邮件行业再度泛起涟漪。大部分业界分析认为,随着功能不断完善,Fmail必然对其他电子邮件服务商产生一定影响。Gartner分析师马特·盖因表示,“最初,Facebook Messages对其他电子邮件服务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它只是一款最基本的电子邮件服务。但如果Facebook Messages得到升级,功能可以与其他电子邮件服务相媲美,将对其他电子邮件服务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华尔街日报》的一份调查显示,逾6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将Facebook Messages作为主要电子邮件服务;约17%表示将把它作为主要电子邮件服务;另外20%表示不能确定。然而,正如当初Facebook诞生之初,谁也不会料到它会成为一家手抓全球5亿活跃用户的互联网公司,“Facebook最厉害的地方是知道用户需要什么,它会推送给用户适合的信息。而且它的用户群十分年轻,他们热衷于社交,只要他们当中一部分使用Facebook的mail,对其他公司来说,都会有重大威胁。”外媒TechCrunch如此分 析。

谷歌推社交新服务Google+

2010年4月上旬消息,Google发布了+1按钮,他们一直不愿将这个实验性产品比作是Facebook存在已久的“喜欢”按钮。但鉴于两个公司在广告收入上的竞争,+1显然是对Facebook的一次警告。



先来谈谈钱的问题,两个公司的主要收入均是广告。而他们的广告业务也均基于他们为品牌和企业提供精准客群定位的能力,他们能通过搜集用户提供的信息实现广告精确定位。但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Facebook的用户信息来自用户自己填写的个人资料;而Google为广告定位搜集资料的方式相对间接。其中一些方法甚至饱受用户和一些政府的非议,包括了利用用户上网产生的cookies分析用户上网习惯等。正如从下表中看到的那样,如果Google想与Facebook在广告收入上竞争,他需要考虑的事情要多很多。Google在全美在线广告支出的101亿美元中占到12.6%,而Facebook在这个数据中要比他多出整整9个百分点:



而+1功能让搜索巨头Google在以下四个方面与社交网络产生了交锋:

获得新用户

Google的+1按钮很快会在这个互联网使用最广泛的搜索引擎上出现,而用户必须拥有Goolge账户才能使用它。Google全球传讯经理Jim Prosser在邮件中称:“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让用户看到+1的来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求用户必须在第一次使用+1功能前更新或注册Google账户。”

Facebook账户对网上社交的人们来说多少是个时髦货。而另一方面,Google账户(以及大部分Google的社交产品,比如Hotspot和Buzz)在网民心目中没什么地位。让拥有Google账户成为使用这个让人着迷的+1小玩意的前提,这对Google来说的确是个英明之举。可能即使Google全面使用+1功能之后也无法与Facebook 5亿的高粘性的用户相比,但至少它能大大提升Google的注册量级别。

Facebook的巨大用户量是使他能在广告吸金数上成功超越Google的原因之一。尽管它只是个封闭的、无法搜索的系统,Facebook仅靠巨量的用户和大量的用户信息就足以吸金无数。

为广告定位搜集信息


如果Google+1确实带来了更多Goolge用户注册量,那么Google将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网络用户信息。现在,Facebook极精准的广告定位基于其从用户那里获取的大量信息。它知道你是否单身,你的性别、性取向,你在哪里工作,你住哪里等等。广告商对此非常兴奋,因为这些信息可以缩小他们的营销宣传范围。

如果Google获得更多用户信息,它就可以在除了利用搜索关键词和分析用户上网数据两个手段之外进一步增加定位精准度,并且这样很可能让其足以与Facebook抗衡。随着“不可追踪条款”的推广,宝库偶美国国会最新隐私法案的发布,谁知道基于cookie分析的上网习惯数据搜集还能撑多久?

简而言之,Google需要利用其他方式为广告定位搜集信息,并且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还有什么比推出一个需要“社会化前提”的搜索产品更容易达到这个目标的呢?

Google提供的更精准的广告定位是否能增加点击率并增强广告商的投资信心,我们拭目以待。目前,Google的AdSense和AdWords 带来的点击率有很大的不同。在一个搜索引擎调查中,30%的广告商给出了1%甚至更低。而Facebook的广告同样也低于行业标准的1%。



社会化推荐引擎

Facebook的“喜欢”按钮已被广泛认可为一种可测的营销工具。而Facebook本身也被认定为合法的营销平台。“喜欢”按钮可看成是一种朋友间的社会化推荐引擎,而这种推荐在人们作出购买选择时极有分量。

事实上,Nielsen最近的一次调查现实,9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多多少少都会信任朋友或家人的推荐。而这种推荐的影响力高于其他消费者的评价或品牌官网的推荐。换句话说,一个Facebook的“喜欢”的作用可能比一个通栏广告的效果更好——并且“喜欢”还是免费的。

一旦Google开始全面使用+1,这个功能同样将成为一个社会化推荐引擎,而且目的性更强。在Facebook上,“喜欢”可能出现在那些和你无关的品牌、照片、日志伤。但是在Google,你看到的是对你正搜寻的产品和地址的推荐。这是个伟大的概念,广告商们肯定会十分欢迎。

Prosser指出:“尽管我们不好说别的产品在做什么,但是我们认为在搜索中将个人推荐和喜好表面化非常有价值。我们非常重视相关性。当你对某个东西+1时,你知道你的朋友们会在搜索时看到它,但你又不会将这个信息强推给每个人。”

正如DeepFocus的CEO Ian Schafer周三告诉我们的,“当一个人在搜索有关一个产品、观点或有建设性的评价的信息时,通常是孤立行为。”Schafer说,“但当你可以在一个搜索结果边上贴上一个‘推荐标签’时,这个孤立行为便变得更社会化——也许能利用你的关系网改进‘算法’结果。”

搜索算法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SEO。Google在九十年代用算法打败了同时代的UGC引擎。但现在,仿佛时光倒转,用户反馈主导的搜索再次出现了。这是否意味着算法搜索的失败?用户主导的搜索是否会像算法那样推动游戏的变化?

Google传讯经理Jake Hubert给我们的邮件提到,“我们从根本上一直依靠算法保证搜索质量。这是因为我们每天要面对用超过一百种语言提交的数以亿计的搜索请求,并且其中许多问题我们闻所未闻,这时,算法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Google的算法在不断更新改进。举个例子,仅在2010年,我们就测试了超过6000个算法改变,并实际采用了490个。

Google会评估+1按钮作为搜索排序依据的效果。因为我们会仔细研究每一个新排序规则,并弄清楚它如何保证搜索质量。当用户开始在搜索结果中看到来自朋友和其他人作为推荐的+1,这样的搜索结果可能变得更个性化,并且更相关化。相比于搜索引擎,Facebook的“喜欢”——一个封闭网络中的无索引的数据——将只不过是小孩的玩具。

谁会赢?

哪个公司将最终赢得最多的用户、最多的数据、最好的广告精确定位能力和最多的利润?这个答案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是否能成功改变游戏进程,是否这个不起眼的小按钮能真的成为Google社会化产品的头号杀手。不管怎样,在线广告投入也不是零和博弈,这两个公司都为尽可能占得最多市场份额而为自己制定了长期、全方位的计划。


据路透社报道,为了应对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挑战,尽管在社交网络领域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谷歌2011年6月仍然推出了一种新的社交服务Google+,继续发力社交网络。2011年4月份拉里•佩奇接任谷歌公司CEO,上任后的他将社交网络作为谷歌公司最优先发展的业务。此时谷歌在线搜索的地位正日益受到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威胁。据市场调研机构comScore的数据,2011年5月份,谷歌在全球范围内的访问者已经超过10亿,超过任何一家网站。但是用户花费在Facebook上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在美国,今年5月份平均每位用户花在Facebook上的时间为375分钟,而停留在谷歌网站上的时间却仅为231分钟。

在Google+的测试阶段,谷歌将向少数用户推出Google+服务。只有被邀请到的用户才能享受到该服务。谷歌并没有透露何时将这一服务推广开来。

汲取谷歌Buzz失败教训 重视用户隐私

报道称,推出Google+之前,谷歌对Google Wave和Google Buzz的失败做了反思。“我们从谷歌Buzz的失败中学到很多,其中之一是,我们认识到,对于能够解决人们关心的隐私问题的产品,一定会有真正的市场机遇。”谷歌分管产品的副总裁布拉德利·霍洛维茨(Bradley Horowitz)说。

为了将其服务和Facebook区别开来,谷歌采取了一种更稳妥的处理隐私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谷歌所称作的“朋友和熟人圈”。Google+用户可以在其不同的圈子内展开微互动。换句话说,他们可以在家庭成员﹑同事或大学朋友等单一的圈子之内分享照片、视频和其他信息。和Facebook一样,在Google+的核心网页上将显示用户的朋友和熟所人分享的评论、照片和链接等最新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还将提供一个特殊的视频聊天功能,可以支持多达10人的电话会议;另外谷歌还将自动将用户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保存到服务器中,用户通过任何电脑都可以查看并分享这些照片。

在被问及是否期待Facebook的用户转向Google+,谷歌高级副总裁维奇·谷多拉(Vic Gundotra)说,人们可能会选择同时使用这两家网站。“现在人们使用的网路工具越来越多,但我认为,谷歌的产品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他说。

因隐私问题一直饱受指责的Facebook,在2010年推出了一项能够让用户创建更小型朋友群的功能。针对Facebook的这一举措,谷歌称,某社交网站推出的企图让用户创建小型群体的服务将会是徒劳。

多重因素挤压 谷歌股票半年下跌20%

受不断高涨的运营成本和日益趋紧的监管审查的影响,谷歌股票一直面临着下挫的压力。而谷歌在社交网络方面的苦苦挣扎,对谷歌股票来说,无疑又是雪上加霜。另外,目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欧盟相关部门,还正就谷歌是否滥用其在搜索领域的主导地位而展开调查。

Meta 被欧盟罚款 13 亿美元,并禁止向美国发送数据

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 (DPC) 于2023年5月下旬宣布对 Facebook 母公司 Meta 处以创纪录的 13 亿美元罚款,原因是 Facebook “系统地、重复地、持续地” 将欧盟居民的数据传输到美国,此举违反了 GDPR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除了罚款之外,Meta 还被强制要求必须在五个月内暂停从欧盟国家到美国的数据传输,且需要在六个月内确保完全删除已发送到美国的欧盟公民数据。而 Meta 方面自然是不服该决定,除了对欧盟方面提出反对上诉,还发表了一篇博客来回应 DPC 提到的数据隐私问题。

在博客中, Meta 的主要论点在于“大家都这么干,你咋只对我进行罚款呢”:数以千计的企业和其他组织依靠在欧盟和美国之间传输数据的能力,来运营和提供人们每天使用的服务。很失望,在使用与数千家欧盟公司相同的法律机制时,我们被单独挑出来。如果无法跨境传输数据,互联网就有可能被分割成国家和地区孤岛,限制全球经济,让不同国家的公民无法访问我们所提供的许多共享服务。总而言之, Meta 觉得自己遵纪守法,完全是因为美国和欧盟对数据隐私的法律共识出现了分歧,才会导致原本“非常友善”的数据传输,变成了非法的 “数据窃取”。

在公告中, Meta 还解释称欧盟和美国的隐私管理机构正在联手制定新的数据隐私框架 (DPF) ,这是新的跨大西洋数据共享政策。一旦该框架生效, Meta 从欧盟往美国传数据的举动就完全符合法律法规,从而可以无视罚款和数据整改等规定。但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在公告中明确回应了 Meta 的观点,称 DPF 目前还不是一项有效的欧盟法律,因此 “与本决定中要解决的问题无关”。

现在留给 Meta 的时间只有五个月,五个月后如果 DPF 框架仍不能发挥足够的法律效应,恐怕 Meta 还要面临更多的指控和处罚。Meta 的 2023 年第一季度营收是 57.09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