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A硬盘
2010-07-21 22:34:21 阿炯
SATA的全称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术附件,一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 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在IDF Fall 2001大会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 ATA 1.0标准,正式宣告了SATA规范的确立。SATA规范将硬盘的外部传输速率理论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标准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约13%,而随着未来后续版本的发展,SATA接口的速率还可扩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从其发展计划来看,未来的SATA也将通过提升时钟频率来提高接口传输速率,让硬盘也能够超频。
SATA接口需要硬件芯片的支持,例如Intel ICH5(R)、VIA VT8237、NVIDIA的MCP RAID和SiS964,如果主板南桥芯片不能直接支持的话,就需要选择第三方的芯片,例如Silicon Image 3112A芯片等,不过这样也就会产生一些硬件性能的差异,并且驱动程序也比较繁杂。
SATA的优势:支持热插拔 ,传输速度快,执行效率高。
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与并行ATA相比,SATA具有比较大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可以在较少的位宽下使用较高的工作频率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带宽。Serial ATA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ec,这比目前最块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ec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目前 SATA II的数据传输率则已经高达300MB/sec。
Serial ATA规范不仅立足于未来,而且还保留了多种向后兼容方式,在使用上不存在兼容性的问题。在硬件方面,Serial ATA标准中允许使用转换器提供同并行ATA设备的兼容性,转换器能把来自主板的并行ATA信号转换成Serial ATA硬盘能够使用的串行信号,目前已经有多种此类转接卡/转接头上市,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原有投资,减小了升级成本;在软件方面,Serial ATA和并行ATA保持了软件兼容性,这意味着厂商丝毫也不必为使用Serial ATA而重写任何驱动程序和操作系统代码。
另外,Serial ATA接线较传统的并行ATA(Paralle ATA)接线要简单得多,而且容易收放,对机箱内的气流及散热有明显改善。而且,SATA硬盘与始终被困在机箱之内的并行ATA不同,扩充性很强,即可以外置,外置式的机柜(JBOD)不单可提供更好的散热及插拔功能,而且更可以多重连接来防止单点故障;由于SATA和光纤通道的设计如出一辙,所以传输速度可用不同的通道来做保证,这在服务器和网络存储上具有重要意义。
SATA是一种串行总线(或串行ATA),是用于连接SSD、HDD和光盘驱动器的存储协议。SATA总线标准主要支持接口形式:SATA、mSATA、mini-mSATA、B-keyM.2等。
目前包含三个版本:SATA1、SATA2、SATARevision3.0(行业中也会称为SATA1.5Gbps、SATA3Gbps、SATA6Gbps),市面上SATA2和SATA3都比较常见。
1、传输速率:SATA3传输速率可以达到6Gb/s,而SATA2接口的传输速率则为3Gb/s。理论上,SATA3接口是SATA2的2倍。
2、外观对比:SATA2和SATA3主板硬盘接口外观基本相同,不过很多中低端主板中采用SATA2和SATA3双接口混合模式。
目前虽然SATA依然占据主流,不过M.2接口也已经乘势追上,这两者之间究竟选哪一个更好,我们进行一个简短的对比。由于SATA已经在市场上存在很久,大部分主板都会提供这个接口,兼容性更好。M.2虽然十分流行,不过在某些主板上可能并未提供。
SATA(3)理论上是6Gbps,而到了M.2则有了更大的提升。M.2接口又有Bkey和Mkey之分,也就是socket2和socket3。其中socket2支持SATA、PCI-EX2接口,最大读取速度为700MB/s,写入也能达到550MB/s。而socket3支持的PCI-EX4接口,,速度可达32Gbps,带宽约4GB/s,socket3正在逐渐成为主流。相比SATA,M.2接口体积更小,在台式机主板或是轻薄本主板上,都更为适用。由于M.2接口有分类,如果是走SATA通道的固态硬盘,和SATA通道本身差别不大。如果是PCI-E通道的固态,速度会快一些,但是价格也会变高。
SATA硬盘安装
1.固定SATA硬盘,这点与传统并行硬盘没有什么不同。
2.为硬盘连接上数据线和电源线.SATA硬盘与传统硬盘在接口上 有很大差异,SATA硬盘采用7针细线缆而不是大家常见的40/80针扁平硬盘线作为传输数据的通道。细线缆的优点在于它很细,因此弯曲起来非常容易。而传统的硬盘线弯曲起来就非常困难,由于很宽,还经常会造成某个局部散热不良。而细线缆就不存在这些缺点,它不会妨碍机箱内部的空气流动,这样就避免了热区的产生,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接下来用细线缆将SATA硬盘连接到接口卡或主板上的SATA接口上。由于SATA采用了点对点的连接方式,每个SATA接口只能连接一块硬盘,因此不必像并行硬盘那样设置跳线了,系统自动会将SATA硬盘设定为主盘。
3.为硬盘连接上电源线。与数据线一样,SATA硬盘也没有使用传统的4针的“D型”电源接口,而采用了更易于插拔的15针扁平接口,使用的电压为+12V、+5V和+3.3V,如果你的电源没有提供这种接口,则需要购买专门的支持SATA硬盘的电源或者转换器接头。有些SATA硬盘提供了4针的“D型”和15针扁平两种接口,这样就可以直接使用原有的电源了。所有这些完成之后需要再仔细检查一遍,确信准确无误之后就可以盖上机箱了。
4.安装驱动程序。SATA硬盘在使用上完全兼容传统的并行硬盘,因此在驱动程序的安装使用上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你使用 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9x/ME,那么只需进入BIOS,在里面的SATA选项下简单地设置一下就可以了。不过SATA硬盘在安装Windows XP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Windows XP无法辨认出连接在接口卡上的SATA硬盘,所以用户必须手工安装SATA硬盘的驱动程序。在安装过程中,当Windows XP寻找SCSI设备时按下F6键,然后插入随SATA接口卡附送的驱动软盘。
SATA硬盘问答
随着各厂家SATA(串行接口)硬盘价格的持续走低,支持SATA的主板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SATA硬盘来构建自己的电脑平台。但是由于SATA硬盘有别于PATA(并行接口)硬盘,安装和使用中会有很多不同,这让很多用户在购买后遇到很多麻烦。
问: 听说SATA硬盘的数据线和电源线接口不同于PATA硬盘的,在购买SATA硬盘时是否需要额外购买?
答: 一般支持SATA硬盘的主板都会附带一条专用7芯数据线和电源线,而现在的新型电源基本也都提供了SATA设备的专有供电接口。另外,有些SATA硬盘还 额外搭配了一个原PATA硬盘使用的D型电源接口,可以兼容使用旧有的电源。所以通常我们并不需额外购买。如果确实需要,SATA数据线大约10元,电源 接口转接线也在10元上下,电脑市场都有销售,质量尚可。
问: SATA硬盘安装系统时,是否都要额外加载驱动才能找到硬盘?
答: 不全是,要分情况而定。
1.在安装DOS/Win98/WinMe系统时,SATA硬盘不需要加载任何驱动,可与PATA硬盘一样使用。
2. 在安装Win2000/XP/2003系统时,一般由主板南桥芯片(如Intel的ICH5/R,VIA的VT8237等)提供的SATA控制器在没有内置或在BIOS设置中屏蔽了RAID功能时,也不需要加载驱动即可找到硬盘;在开启RAID时,需要加载驱动。而使用第三方芯片的SATA控制器,则必须加载驱动。
问:必须安装SATA驱动的情况下,没有配备软驱怎么办?
答:现阶段,Win2000/XP系统安装光盘加载额外设备驱动时,只读取软驱。虽然可以自己打造一张集成了所需SATA控制驱动的系统安装光盘,来免去必须从软驱加载的麻烦。但其制作方法和设置很复杂,需要对 Windows系统加载驱动的方式和SATA驱动文件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设置中稍有一点错误都会导致驱动加载不成功。所以还是推荐花50元买个软驱省得麻烦。
问:SATA硬盘驱动有通用驱动吗
答:SATA驱动并不是指硬盘的驱动,而是指SATA控制器驱动,分为主板芯片组南桥内置和额外添加的第三方控制芯片两类,各厂家的驱动不能通用。各厂家都有不同的设计(在BIOS设置中就可看出不同),Intel、VIA、SiS主板芯片的SATA控制器部分就不同,更别说其他的第三方控制器了,所以近期也不太可能有统一的驱动。最大的希望是微软能在后续的系统安装光盘中直接集成各大厂家的SATA控制驱动,那就最方便了。一般主板都会附带驱动软盘,但也有仅提供主板驱动光盘的,需要将SATA驱动文件拷贝到软盘。还有的是需要用主板光盘的特定程序制作SATA驱动软盘,这点需要看主板说明书上的相关说明。
问:SATA硬盘能和PATA硬盘共存吗?
答:当然可以,但根据SATA控制器设置有所不同。让 SATA和PATA和平共处的关键在于其占用的IDE通道位置不能冲突。还要注意,DOS/Win98/WinMe系统只能支持4个IDE设备,而 Win2000/XP/2003系统可支持6个设备(注:第三方的SATA控制器可突破此限制)。关于SATA占用IDE通道位置的设置部分,各厂家有所不同。以Intel 865PE芯片组的ICH5南桥为例:进入BIOS后,选择Main下的IDE Configuration Menu,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选择两种IDE操作模式:兼容模式和增强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其中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为把SATA硬盘端口映射到并口IDE通道的相应端口,通常适用于DOS/Win98/WinMe系统;Enhanced Mode下的SATA硬盘将使用独立的IDE通道,不与原PATA设备冲突,但仅适用于Win2000/XP/2003系统。
问:SATA硬盘不支持FDISK和DM等分区工具以及GHOST软件了吗?
答:当然支持。使用这类软件有问题的情况多出现在以ICH5为南桥的主板上,因为这些软件都是基于DOS平台的,所以如上文所说必须采用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当设置为增强模式(Enhanced Mode)时就会引发这些软件不能使用的故障。另外使用160GB及以上容量的SATA硬盘时,由于FDISK(Win98版本)和DM这类分区软件推出较早,并不能完善支持大于137GB硬盘的 48bit寻址,有可能引起莫名其妙的故障,所以最稳妥的方法是使用集成了SP1补丁的WinXP系统安装光盘,在安装系统前只分一个区用来安装系统 (Win2000系统也是一样,需SP4补丁)。等装好了系统,先修改注册表,在“运行”中输入regedt32,回车确定。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 urrentControlSetServicesAtapiParameters子项下新建一个键值:点菜单栏的编辑→添加数值,数值名称:EnableBigLba ,数值类型:DWORD,数值:1 。然后再用“控制面板→计算机管理”工具中的磁盘管理功能分其余的分区。
问:SATA硬盘上可以安装Linux系统吗?
答:可以。如RedHat 9,在安装之前需要设置为Compatible Mode,否则就会找不到硬盘。安装好后,要升级内核到2.4.22,如果使用的CPU支持超线程,请在编译内核时选择SMP的支持。接着修改GRUB的 启动参数,将 hda 改成 hde,分区号不变。还有fstab也需改一下,不然启动后不能激活“SWAP”交换分区。重新启动后,将BIOS中的Compatible Mode改为Enhanced Mode,这样就能发挥SATA接口的性能了。
问:据说SATA硬盘支持热插拔,确实可以使用此功能吗?
答:目前SATA技术分为V1.0和V2.0两个版本,其中V1.0不支持热插拔技术,在V2.0规格中SATA实现了热插拔功能。
对热插拔产生影响的只有主板和硬盘本身而已,只要硬盘和主板都支持这个功能,再安装了正确的驱动程序,就可以实现硬盘热插拔了,至于选用何种操作系统都没 有关系。现在市场上新推出的硬盘如希捷酷鱼7200.7.SATA硬盘就支持V2.0规格,并且因为传统PATA的4Pin电源插头不能支持热插拔的功 能,所以希捷这个系列的硬盘均不支持传统PATA的4Pin电源接头。这个功能还需主板支持,由于Intel的ICH5南桥芯片不支持热插拔功能,所以 i865系列的主板都不能支持此功能。现在官方对外宣布支持SATA热插拔的主板厂商很少,只有华擎。
另外,虽然主板硬盘都支持热插拔了,但是在没切断硬盘电源的情况下,仅热插拔SATA 数据线,有时会导致热插拔功能的失效。而且注意两次连续热插拔操作的时间间隔必须超过5 秒钟。SiS等芯片的SATA控制器,有专门的SATA控制软件,可以使SATA的热插拔更加安全可靠。不过,目前看来SATA的热插拔技术还没有完全成 熟,毕竟硬盘不同于闪存等外设,它更加脆弱,所以请慎用热插拔。
SATA发展总结
今年硬盘市场格局比较明朗,SATA硬盘逐渐成为主流,再加上SATA2.5规范和垂直记录技术的推广,让原本沉寂的硬盘市场变得活跃起来。
SATA 硬盘取代PATA硬盘已经成为趋势,在英特尔规范的下一代965芯片组中已经取消了对PATA硬盘接口的支持。对老用户来讲他们升级一款PATA 硬盘仍然是比较理想的,因为老主板上至少有两个IDE接口,在容量扩充方面应该不成问题。其实虽然SATA技术领先,但是仍然有很多老用户迷恋PATA硬盘,而且PATA硬盘在做GHOST时比较方便,也不会牵扯到设置的问题。而对新用户来说购买SATA硬盘是比较理想的,跟上科技的潮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新一代的SATA硬盘在性能上也有明显提高。
大容量成为主流:随着单碟容量的增加,原来被认为是主流配置的80GB硬盘现在已经成为最低配置。120GB、160GB容量的硬盘装机也已经很平常了,200GB、250GB、500GB及一些我们不敢想象的容量TB在今后都会出现我们的生活中。
NCQ 和垂直纪录的应用:以希捷Barracuda 7200.9为例Barracuda 7200.9 SATA硬盘遵循最新的Serial ATA 2.5规范,Serial ATA 2.5整合了原来的Serial ATA 1.0规范、所有具选择性的高端规格以及多年积累的数据所集合而成的一份文件。Barracuda 7200.9提供多项先进功能,例如NCQ、First-Party DMA、Interrupt Aggregation以及Race-Free Status Return等,Barracuda 7200.9硬盘还支持强化的CRC数据保护、最新的数据排线和Latching Cables and Snap-in Connectors(插销/卡标式连接器)、以及有利于散热的细长线缆,有效改善了系统数据及硬件的可靠性。希捷强调了其完符合SATA 2.5规范的要求。
除此之外,希捷首款垂直记录硬盘Momentus 5400.3笔记本硬盘。这两项技术在今年一定会成为硬盘市场中的亮点。
垂直记录技术
在了解垂直记录技术之前如果您了解水平存储技术的话,再去了解垂直记录技术想必就不难了。
水平存储技术:水平记录技术是使用了深层间隙磁场的一部分,但无法充分利用盘片面积。磁头的饱和磁化和传递给介质的部分磁场所记录下的数据位,将会限制用于介质的矫顽力(写一个数据位所需要的“磁场”,即一个数据位)而遭遇瓶颈,这就是水平记录技术。
硬盘使用了垂直记录技术使得单碟容量提升到167GB/碟,在过去50年中,硬盘业一直都采用纵向录写(Longitudinal Magnetic Recording)的技术,但在经历了两代产品后,该项技术现已达到饱和阶段(自1957年硬盘诞生以来硬盘的单位存储密度已经提高了5000万倍以上),后来研究人员发现,纵向录写在高于120Gb/平方英寸台面密度的情况下已无法保存完整数据,其中主流应用容量上在“80G时代”的停留时间比以往时期都要长,由此我们可以猜测,业界在继续向上提升硬盘容量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垂直录写技术由丹麦科学家Valdemar Poulsen于十九世纪后期开创,而他也被公认为首位通过垂直录写技术用磁带记录声音的人。这种技术由数据位垂直于磁盘平面而得名,其所需空间比现在以水平方式记录的纵向录写技术要小。为了达到准确记录及读写,除了更密集的垂直位外,在读写磁头与录制磁盘之间也需要紧密的配合。
在垂直记录技术中,为了提高面密度以增加总的存储容量,必须压缩数据位并使其更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然而,数据位如果太小,将其定位的磁能也会太小,以至热能就可能会使其退磁,这一现象称为超顺磁性。为了避免超顺磁性效应,磁盘介质制造商一直在努力提高介质的矫顽磁性 (写一个数据位所需要的 "磁场" )。不过,能施加的磁场大小会受到写磁头制造材料的限制。
在垂直记录技术中,盘片的磁化不像目前水平记录技术那样发生在盘片所在的平面上,而是发生在与盘片相垂直的平面上。这样一来,数据位就是指向上或向下的定向磁化区域。(在水平记录技术中,数据位的磁化是在磁盘平面上,在与磁头运动方向相同和相反的点之间翻转)介质淀积在软磁衬底上,衬底的作用是作为写磁场返回路径的一部分并有效地生成记录磁头的镜像,使记录磁场增强一倍,故能达到比水平记录技术更高的记录密度。
垂直记录技术原理图
或者我们形象化地比喻一下,如上图一样,将汽车比喻成数据单元,那么把车竖起来放,一般一个只能泊一辆车的车位现在可以放四辆车,单位空间内的利用率一下子大大提高了。
每一个新技术的诞生,性能和功能提高的同时,多会伴随着设置和使用上的不习惯。目前采用SATA接口的设备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将来除了硬盘还会有更多的设 备SATA化,我们要紧紧抓着潮流,尽快了解和掌握它。希望本文能使即将选购SATA硬盘的读者对它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免去使用中遇到问题手足无措的尴尬。
SATA II是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Gbps(150MB/sec)进一步提高到了3Gbps(300MB /sec),此外还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单纯的外部传输率达到3Gbps并不是真正的SATA II。
SATA II的关键技术就是3Gbps的外部传输率和NCQ技术。NCQ技术可以对硬盘的指令执行顺序进行优化,避免像传统硬盘那样机械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先后顺序移动磁头读写硬盘的不同位置,与此相反,它会在接收命令后对其进行排序,排序后的磁头将以高效率的顺序进行寻址,从而避免磁头反复移动带来的损耗,延长硬盘寿命。另外并非所有的SATA硬盘都可以使用NCQ技术,除了硬盘本身要支持 NCQ之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此外,NCQ技术不支持FAT文件系统,只支持NTFS文件系统。
由于SATA设备市场比较混乱,不少SATA设备提供商在市场宣传中滥用“SATA II”的现象愈演愈烈,例如某些号称“SATA II”的硬盘却仅支持3Gbps而不支持NCQ,而某些只具有1.5Gbps的硬盘却又支持NCQ,所以,由希捷(Seagate)所主导的SATA- IO(Serial A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TA国际组织,原SATA工作组)又宣布了SATA 2.5规范,收录了原先SATA II所具有的大部分功能——从3Gbps和NCQ到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热插拔(Hot Plug)、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以及比较新的eSATA(External SATA,外置式SATA接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采用较早的仅支持1.5Gbps的南桥芯片(例如VIA VT8237和NVIDIA nForce2 MCP-R/MCP-Gb)的主板在使用SATA II硬盘时,可能会出现找不到硬盘或蓝屏的情况。不过大部分硬盘厂商都在硬盘上设置了一个速度选择跳线,以便强制选择1.5Gbps或3Gbps的工作模式(少数硬盘厂商则是通过相应的工具软件来设置),只要把硬盘强制设置为1.5Gbps,SATA II硬盘照样可以在老主板上正常使用。
SATA硬盘在设置RAID模式时,一般都需要安装主板芯片组厂商所提供的驱动,但也有少数较老的SATA RAID控制器在打了最新补丁的某些集成了SATA RAID驱动的版本的Windows XP系统里不需要加载驱动就可以组建RAID。
SATA相较并行ATA可谓优点多多,将成为并行ATA的廉价替代方案。并且从并行ATA完全过渡到SATA也是大势所趋,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相关厂商也在大力推广SATA接口,例如Intel的ICH6系列南桥芯片相较于ICH5系列南桥芯片,所支持的SATA接口从2个增加到了4个,而并行ATA接口则从2个减少到了1个;而ICH7系列南桥则进一步支持了4个SATA II接口;下一代的ICH8系列南桥则将支持6个SATA II接口并将完全抛弃并行ATA接口;其它主板芯片组厂商也已经开始支持SATA II接口;目前SATA II接口的硬盘也逐渐成为了主流;其它采用SATA接口的设备例如SATA光驱也已经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SATA还是SATA II,其实对硬盘性能的影响都不大。因为目前硬盘性能的瓶颈集中在由硬盘内部机械机构和硬盘存储技术、磁盘转速所决定的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上面,就算是目前最顶级的15000转SCSI硬盘其内部数据传输率也不过才80MB/sec左右,更何况普通的7200转桌面级硬盘了。除非硬盘的数据记录技术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垂直记录技术等等,目前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率也难以得到飞跃性的提高。说得不好听的话,目前的硬盘采用ATA 100都已经完全够用了,之所以采用更先进的接口技术,是可以获得更高的突发传输率、支持更多的特性、更加方便易用以及更具有发展潜力罢了。
叠瓦(SMR)和垂直(CMR)
机械硬盘由电机、磁头、磁碟等几部分组成,数据记录在磁碟上,使用中转动碟片来使磁头读写数据。机械硬盘的容量取决于磁碟、速度取决于转速和缓存。硬盘厂商在不断寻求提高硬盘速度和容量的方法,比如增加存储密度、使用氦气填充、引入微波(MAMR)和热辅助记录(HAMR),但是创新技术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比如我们今天要说到的SMR(叠瓦式磁记录技术)。CMR传统磁记录技术的磁盘中,磁道之间有保护空间以免覆盖相邻磁道,相邻磁道紧密并列但不重叠,写入数据时不会影响其他磁道,不需要多余操作。
约莫2013年出现的SMR叠瓦式磁记录技术通过将数据写入与之前写入磁道部分重叠的新磁道,达成了更高的存储密度、更大的整盘容量。SMR磁盘写入时需要缓存先备份影响到的磁道的数据,等写入操作完成了再把数据放回去。因此,SMR虽然相比CMR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和大缓存,但是往往需要大缓存而且“越用越慢”,硬盘寿命也受影响,并不适合用于频繁读写。
SMR硬盘更适合类似CD-ROM一样的使用方式,更适合作为一次写入、多次读取的仓库盘,不适合作为下载盘、系统盘和游戏盘。
笔记本硬盘(2.5寸)和台式机硬盘(3.5寸)
机械硬盘可按照尺寸分为笔记本硬盘和台式机硬盘两类,前者磁碟直径为2.5英寸、厚度一般为7mm或9mm,后者磁碟直径为3.5英寸、厚度一般为26mm,于是同转速下台式机硬盘中磁头扫过的磁区更多,台式机的连续读写速度因此更快。笔记本硬盘(2.5寸)体积小巧、转速较低(常见5400转),可以用于笔记本和itx机箱,它们相比台式机硬盘(3.5寸)噪音一般更小、发热更少,但是市售1TB及以上的硬盘(包括移动硬盘)均为叠瓦盘。台式机硬盘(3.5寸)体型壮硕如板砖,转速高(常见7200转)、噪音大、发热稍大一点,多块硬盘堆积使用需要注意散热,大容量硬盘中叠瓦硬盘和非叠瓦硬盘均有在售,大家选购时务必擦亮眼睛。
监控盘、NAS盘、普通盘
硬盘厂商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和细分市场有着不同的产品线,以西部数据为例,西部数据的紫盘定位监控盘,红盘定位NAS盘、黑盘定位游戏盘、蓝盘对应普通家用盘,企业盘传承自HGST,定位企业应用和数据中心:
家用盘:最好不要7*24小时运转,性能普通、价格便宜,适合电脑、冷备份使用
监控盘:支持7*24小时运转,性能普通、价格便宜、稳定性不错,适合电脑、录机、NAS、冷备份使用。
NAS盘:支持7*24小时运转,噪音低、稳定性好、性能强,适合电脑、录机、NAS、冷备份使用。
企业盘:支持7*24小时运转,噪音大、稳定性好、性能最强,适合电脑、录机、NAS、服务器以及冷备份使用。
SATA 3.3 规范于2016年2月发布-优化SMR大容量硬盘支持和远程断电
SSD硬盘性能更强,体积更小,对接口的要求也更高,高性能SSD基本上都转向M.2、U.2及PCI-E了,不过SATA接口短时间内还不会被淘汰,主流市场依然有的用,特别是HDD市场。SATA-IO组织日前升级了SATA 3.3规范,新标准带来的一些新功能,优化了SMR硬盘支持,并可以远程断电。
SATA接口从2009年的3.0标准时代进入6Gbps时代,2011年出过SATA 3.1更新,2013年了SATA 3.2更新,这一次推出的是SATA 3.3更新,这几次小版本升级带来的新功能都不多,毕竟HDD硬盘的瓶颈总不是速度了,从接口上很难做文章。
SATA 3.3规范主要优化了SMR硬盘支持,相比目前的PMR垂直磁记录技术,SMR叠瓦式磁记录技术可以将HDD硬盘存储密度提升25%,希捷、西数及HGST都已经推出多款SMR硬盘了,目前单碟容量1.25TB的硬盘大多是基于SMR技术的。
除了SMR支持优化之外,SATA 3.3还增加了三个小功能:
远程禁用(Power Disable):允许远程禁用SATA硬盘的供电,数据中心市场上有助于降低成本。
单针激活指示器及自选加速控制:可以让用户更灵活地控制活动指示器及错列自旋加速。
发射增强规范:新的发射器规范提高了供电苛刻环境下的交互性及可靠性。
除了SATA 3.3规范之外,SATA-IO组织还推出了新的UTD 1.5规范,这是用于官方可操作性工作组及其他独立测试实验室的SATA兼容性测试需求规范,跟普通消费者关系不大。
机械硬盘之PMR 和 SMR
2019-07-31T20:41:54,来源:IT之家,作者:汐元
存储市场上一直存在固态硬盘(SSD)和机械硬盘(HDD)的竞争。论综合性能,SSD远高于HDD,是大家选购存储设备时的理想选择。早期消费级SSD存储容量一般不高,并且价格昂贵,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不过这两年,消费级SSD的存储容量不断提高,目前市场上也有4TB的产品可选;同时SSD的价格也在不断下跌,SSD的这些进步令HDD的处境越来越尴尬。
不过,尽管SSD取代HDD的声音越来越大,但在存储容量以及价格上的客观优势,HDD还是有的,并且它越来越偏向于被网友当做长期备份和存储数据资料的数据仓库来使用。在今天数据信息爆炸的年代,相信很多人都有大量可能不经常使用但又舍不得删除的资料需要长期保存,这些资料需要单独的硬盘来存储,机械硬盘,目前来讲是存放这些资料的最合适的选择。在这种场景下,硬盘容量的重要性很高,而在给HDD扩容的道路上,厂商们做过很多尝试,其中有PMR和SMR的区别。或许很多小伙伴对此并不了解,今天IT之家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机械硬盘PMR和SMR两种技术的区别。
1、机械硬盘运行的原理
目前很少有厂家会在机械硬盘的产品包装中注明该产品采用的是PMR还是SMR技术,对于HDD来说,这是一项比较深的技术参数,但是如果消费者购买不当的话,在一些使用场景下还是会比较坑的。而如果想更清楚地了解PMR以及SMR的区别,还是要从机械硬盘基本的结构原理说起。
如图,是一个机械硬盘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它的主要部件包括主轴、磁盘、磁头,其他部件包括空气过滤片、音圈马达、永磁铁等。其中,主轴下方包含马达电机以及轴承;
磁盘又被称作盘片,多采用铝合金材料,被固定在主轴电机的转轴上,工作的时候磁盘会随着主轴进行高速旋转,并且通常硬盘内的盘片数量都不止一片,当然,也不会很多。磁盘是用来存储数据的,具体如何存储数据,是我们后文要说的重点。
磁头和磁头臂是是一个整体,磁头主要负责读写数据,在硬盘驱动器的控制下,磁头工作时会在盘面上快速移动,准确定位到指令要求定位的磁盘磁道上。
这三者是硬盘能够读取、存储数据的关键,而其中关键中的关键,就是磁盘。磁盘的外观和我们见过的光盘类似,是数据的载体,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其内部数据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我们以单一的磁盘来看,它被划分为由一圈一圈同心圆组成的磁道,当然,这些磁道窄而密集,通常一个盘面就有上千条磁道。这些磁道肉眼显然是看不到的,但我们可以脑补它确实可以在盘面上看到:
我们用简单的图例来表示,在下面这张图中,两个同心圆中空白的部分就是磁道,你可以理解为学校操场上的跑道。磁盘最外围的磁道我们称为0磁道,硬盘数据的存放就是从最外围的0磁道开始的;由此向内数,下一个磁道就是1磁道,然后是2磁道……
同时,这些由同心圆组成的磁道并不是连续的,它们被横向地划分成了一道一道的圆弧,每一段磁道形成的圆弧,就叫做扇区,而在同一个圆心角范围内的扇区组成了一个扇面。具体在上面的图片中可以清楚看到。
扇区是操作系统在硬盘上存储信息的具体形式,一个扇区包括512个字节的数据和其他的标记信息,例如标记扇区三维地址的信息方便寻址,还有“不良扇区”的标志等等。
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柱面。我们刚才说过,一个硬盘中的磁盘通常不止一个,并且这些磁盘规格以及磁道分布都是一样的,所以,不同盘面上的同一磁道,可以构成一个圆柱,这个柱体就叫做柱面。IT之家这里就不针对柱面展开细说了,大家只需要知道,数据的读取和写入都是按柱面的顺序进行的,而不是按照盘面顺序就行了。
接下来就是磁头了,它是硬盘读写信息的关键部件,主要作用,就是将存储在硬盘盘片上的磁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向外传输。
磁盘,也就是盘片,为什么能够存储信息?这其实和磁带的原理比较相似,在磁盘的表面,涂有一层薄薄的磁性材料,磁盘本身是铝合金材质,也有企业尝试过玻璃材质,磁性材料在磁盘表面可以涂敷得非常平整。而磁头,通俗来讲是用线圈缠绕在磁芯上制成的,写入数据的时候,磁头上的线圈通电,在周围产生磁场。高中物理中学过,改变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也会改变,而磁场会磁化磁盘表面的磁性物质,使它们按照磁场的方向排列。切换不同的磁场方向,不同的磁性微粒也会有不同的方向,就可以用来表示“0”和“1”,我们知道,计算机中的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在的,恰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写入二进制的原始数据。
同理,读取数据的时候,磁头线圈切割磁场线产生感应电流,磁性材料的磁场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也不同,磁头就可以通过感应旋转的盘片上磁场的变化来读取数据。
基本的原理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当然要求是需要很高的。首先,磁头需要采用特别的材料制作,因为它需要对磁感应非常敏感,并且要求极高的精密度,因此磁头的制造工艺和材料都不能随意;其次,硬盘工作时,磁头是不与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接触的,而是以非常微小的距离飞行在磁盘表面,这样一来可以不让磁头擦伤盘面的磁性涂层,同时也不让磁性涂层损伤磁头;还有就是,在这种高速、精密的运转状态下,必须保证高度无尘,一旦进入灰尘,就有可能碰伤磁头或者划伤磁盘表面的磁性涂层,导致硬盘数据丢失甚至损坏。
所以通常硬盘的内部都是密封的,在前面硬盘结构的图示中,我们也看到其外围还有一层空气过滤片。
2、PMR和SMR技术的区别
对于机械硬盘而言,容量的需求很高,怎样提高硬盘的容量呢?这就要回到机械硬盘存储数据的原理了。IT之家在上一部分已经讲过,数据是存放在硬盘内部一张一张磁盘盘片上的,具体是存储在盘片磁道上的扇区中。所以提升硬盘的整体容量有三个方法:第一是增加磁盘的数量,第二是增加磁盘的面积,第三是增加每个磁盘上存储数据的密度。
前面两种方法势必会令硬盘整体体积增加,现代计算机硬盘的标准规格是3.5英寸,还有2.5英寸笔记本硬盘也比较普遍,另外还有用于超薄笔记本电脑的1.8英寸微型硬盘、1.3英寸微型硬盘等等,硬盘的尺寸规格是标准化的,随意增大或减小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再进一步,硬盘内的盘片也不是越大越好,越大的磁盘,高速旋转时惯性越大,稳定性越低,所以转速上不去。
所以,增加硬盘容量,最好的方法似乎是提升单个磁盘数据存储的密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硬盘厂商工程师们想了很多办法。
我们已经知道,磁头通过感应盘片上磁场的变化来读取数据;通过改变盘片上的磁场来写入数据,以磁场方向的不同来记录0和1。在早期,磁盘上每个存储位的磁性粒子是平铺在盘面上的,磁感应的方向也是水平的。这种感应记录方式被称为LMR(Longitudinal magnetic recording),也就是水平磁性记录,这种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占面积,另外当磁粒过小,相互靠得太近,磁性就很容易受到热能的干扰,令方向发生混乱。所以,LMR的时代,单个磁盘能够存储的数据有限,整个硬盘的容量也就存在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原来磁感应的方向不是水平的吗?如果让磁性粒子和磁感应的方向相对盘片垂直,这样不就能腾出很多空间了?于是人们发明了这种垂直磁性记录的方法,叫做PMR(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还利用了热辅助磁记录技术,来提高在高密度下的信息写入能力。这种技术采用了一种热稳定记录介质,通过在局部进行激光加热,来短暂减小磁阻力,从而有效提高磁头在微场强条件下的高密度信息写入能力。
gif来源:Youtube视频博主TED-Ed
在PMR技术的帮助下,硬盘的存储容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3.5英寸的硬盘,单碟磁盘的容量高可达1TB左右,这本质上是磁盘内信息存储的密度大大提升。
不过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数量爆炸式增长,人们要存储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渐渐的,PMR技术的硬盘,容量也不大够用了。
怎么办呢?
还有没有办法进一步提高磁盘信息记录的密度?
有。
不过这次科学家们想出来的办法有些奇特,并且也不像PMR那样完美,就是Shingled Magneting Recording(SMR)技术,又叫叠瓦式磁记录技术。
这项技术是怎么做的呢?前面我们说到,磁盘是被划分为一圈一圈微小的磁道来记录数据的,这些磁道之间并不是连续的,而是磁道与磁道之间存在一个保护距离,从而不让不同磁道的数据产生干扰。
硬盘工作的过程也就是磁头在磁道上读取和写入数据的过程。
不过,现实中有一个情况,就是硬盘信息的读取和写入是两种不同的操作,所以读取磁头和写入磁头也是不一样的。现代硬盘主要采用的是分离式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是传统的磁感应磁头,比较宽,读取磁头则是新型的MR磁头(磁阻磁头),比较窄,磁道在划分的时候,当然要满足最宽的标准。但是写入磁头在工作的时候,实际上对于每个磁道,其写入信息的宽度是和读取的宽度一样的,这样,磁道的空间就存在浪费的情况。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科学家们想到了一个“极限操作”,他们将磁道“被浪费”的一小部分重叠起来,就像咱们屋顶上叠加的瓦片一样。写入的时候沿着每条磁道上方进行写入,中间留下一小段保护距离(保护距离其实也缩小了),再写下一条磁道。如此一来,磁盘上磁道的密度大大增加,可以存储的信息量自然也比PMR硬盘明显更多。
当然,极限操作毕竟不像常规操作那样稳妥,SMR技术下,磁盘可以存储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了,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磁盘上的信息变得如此高密度,转速自然也不宜太快。所以SMR硬盘的转速一般都不快。
其次就是,对于SMR硬盘而言,单纯的读写看起来很OK,但是如果想要修改某个磁道上的数据就比较麻烦了,因为磁道间隙比较小,而磁头比较宽,这样例如修改2磁道的数据,就必然会影响相邻的3磁道的数据。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每重叠一部分磁道时,隔开一些距离,另一个就是设置一些专用的缓冲区,当修改2磁道的数据时,先把3磁道的数据取出来放到缓冲区中,等2磁道的数据改完了,再将3磁道的数据放回去。
看起来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SMR硬盘通常都具有一个特点:大缓存,一般能达到256MB的缓存,而普通PMR硬盘的缓存通常只有64MB。也正是由于这个过程比较复杂,所以在修改处理大量数据的时候会比较慢,时间久了对硬盘的读写性能会造成影响,甚至影响硬盘的寿命,造成数据损坏丢失等问题。所以相较于PMR的硬盘,SMR硬盘是不适合用来当做系统盘或者需要频繁读写的硬盘来用的,它更适合当做小编在开头所说的仓储盘来使用,用来备份、留存一些数据。尽管现在硬盘的整体寿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当你要选购硬盘作为计算机主力硬盘时,还是应该尽可能避免买到SMR硬盘。
3、如何区分自己的硬盘是PMR还是SMR?
不过,比较尴尬的是,目前硬盘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基本上是不会告诉你这块硬盘采用的是PMR还是SMR技术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网上很多小伙伴根据自己的自身经历以及经验常识,整理了一些方法来帮助大家辨别,这些方法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百分百确定硬盘是PMR还是SMR技术。IT之家小编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尽可能联系硬盘所属品牌的官方客服进行询问,这样得到的答案更为准确。当然如果你实在联系不上客服,那么小编也将网友整理的方法列在下方,供大家参考。
1、看容量。SMR是为了追求硬盘容量而产生的方案,所以SMR硬盘的容量一般是比较大的。通常来说,3.5寸硬盘大于1TB,或者2.5寸硬盘大于500GB的,就有可能是SMR硬盘了。
2、看缓存。刚才我们说到,SMR的技术特点导致它的缓存通常比较大,通常是128MB起步的。不过这个也不是定数,也有些SMR硬盘产品缓存比较小,只有64MB,但很少见,当然也有一些高端的PMR硬盘容量很大,缓存也能达到256MB。
3、还有一个办法是根据硬盘的总容量计算每片磁盘的容量,硬盘的磁盘片数大家需要到对应品牌官网上去查找技术文档,如果这个品牌的产品没有提供技术文档,也可以寻找官方的客服解决。当然,如果你联系上了客服,或许可以直接询问该产品是PMR还是SMR盘了。当你了解了每碟磁盘的容量时,可以大概估摸硬盘是SMR还是PMR了。通常2.5寸一般每碟是500G左右,大的也能到1TB,而3.5寸一般是1TB左右,大的话有1.5TB。
4、最后,Chiphell论坛有网友整理了市售3.5英寸SATA HDD的技术参数,涵盖了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3.5英寸机械硬盘,其中就有硬盘是采用PMR技术还是SMR技术的信息,这份列表也可供大家参考。
IO延迟与接口速率
平均寻道时间:平均寻道时间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磁头到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当单碟容量增大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减少,从而使平均寻道时间减少,加快硬盘访问速度。延迟可以简单理解成双击一个软件,从点击到完全打开需要的这段等待时间就是硬盘的延迟。因为硬盘此时正在调取用户需要软件的文件,然后传递给内存经过处理发回给CPU。因为内存和CPU性能相比硬盘要快很多,所以基本等待时间都是硬盘在处理文件,所以硬盘延迟快就证明系统响应时间快。下面是7款容易得1TB硬盘在2010年的横评。
主流1TB硬盘延迟对比(来源:中关村在线)
不过从上面的对比来看,机械硬盘由于转速原因,延迟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不过我们发现7200转主流转速的延迟就要低于5400转的硬盘延迟,可见如果转速越高就会响应缩短延迟,就像西数迅猛龙万转硬盘一样,延迟已经不足10毫秒。
虽然机械硬盘延迟一再下调,但是都赶不上固态硬盘不足1毫秒的速度,所以固态硬盘凭借独特的构造取得了机械硬盘永远达不到的成绩。所以对于机械硬盘延迟问题,我们可以关注,但是相对来说14毫秒与12毫秒在理论上差距并不大,也不必太放在心上。
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依旧跑不出理论性能6Gbps
SATA3.0的正式名称是SATA Revision 3.0,或者SATA 6Gbit/s,6Gbit/s即每秒可传输6G比特数据。常见的SATA固态硬盘在CrystalDiskMark测得的顺序读取速度都在550MB/s左右,为什么SATA固态硬盘跑不到理论速度?
数据在电脑中以二进制0和1来表达,在传输过程中为保持信号DC平衡,连续的0或1不能超过5位。因此需要使用8B/10B算法将1个字节对应的8个比特数据编码成10比特。8B/10B编码广泛应用于SATA3.0、USB3.0和PCIE1.0/2.0中,它确保了数据传输稳定,但也会损失20%的传输带宽。
数据在SATA中的传输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传输层将控制信息和要传输的数据被封装在帧信息结构(FIS)当中,并负责流量管理和控制。
链路层计算CRC纠错信息、加扰并进行8B/10B编码,再加上SOF和EOF封装成Frame。
这些复杂的控制过程都会产生一定的延迟和损耗,所以最终能实现的速度就会比600MB/s的理论数值低一些。
作为普通消费者无需详细了解这些复杂的技术细节。只需知道固态硬盘很少用到出纯粹的顺序读取或顺序写入,作为系统盘使用时处理的更多是随机存取,特别是读取和写入一起发生的混合读写,而这些使用模式通常并不会触及到SATA3.0的带宽限制。
能长久占据主流的接口,一定具备不一样的优势。SATA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大硬盘厂商的支持。
1、更强的纠错能力
S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起点更高的主流规范
SATA1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高;在SATA2的数据传输率达到300MB/s,而SATA3已经达到600MB/s的高数据传输率。SATA规范均保留了多种向后兼容方式,在使用上不存在兼容性的问题。
3、带有热插拔功能
利用这一功能可以更加方便的组建磁盘阵列。串口的数据线由于只采用了四针结构,因此相比较起并口安装起来更加便捷,更有利于缩减机箱内的线缆,有利散热。
2004年开发的eSATA,或称外部串行ATA,使得仅需通过外部连接即可完成与外部储存设备的高速数据传输。eSATA技术支持热插拔,连接线最长可达2米。
eSATA仅仅是一种扩展SATA接口,是用来连接外部而不是内部SATA设备;对eSATA接口的描述就是,基于标准的SATA线缆和接口,连接处加装了金属弹片来保证物理连接的稳固性。
SATA接口的设计仅供作为使用于系统机箱内。eSATA的出现将使得用户可以在电脑外部连接SATA硬盘而不像过去只能局限于电脑内部。eSATA最高提供3000Mb/s的数据传输速度。两者由于接口不同,并不兼容,需要使用转换线,转换时需要注意eSATA没有供电,直接接SATA的话需要有单独的供电。
随着自动化工业水平的提升,SATA接口的线缆也进一步改变了自身的性能,从不同适配角度满足客户的专业需求。以下6款,线缆具备屏蔽属性,并且各具特色。
SATA接口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容量存储和可移动存储驱动器(如CD和DVD)的标准连接。现在SSD使用SATA的情况越来越少,逐渐被PCI Express所取代,HDD仍然主要使用SATA接口。当前版本是SATA 6G,也称为SATA-III或SATA-600,理论传输速率为600MB/s,也因此得名SATA-600。使用SATA SSD可以实现超过500MB/s的顺序写入和约550MB/s的读取速度。SATA 6G向下兼容,但SATA-I和SATA-II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eSATA:用于外部硬盘的SATA接口
eSATA(external SATA)将内部接口引出以连接外部硬盘,eSATA的传输速率与SATA相同。eSATA无法传输电源,通常需要通过单独的电源适配器供电。出于这个原因,通常将eSATA与USB结合在一个连接中,连接的eSATA设备通过USB部分获得电源,数据通过eSATA部分传输。
eSATA在笔记本电脑上已经很少见了,已经被USB取而代之;只是偶尔用于网络存储设备(NAS)连接外部硬盘驱动器。
SATAe:未能广泛使用的SATA 6G升级版
SATAe或称为SATA Express,原本被视为SATA 6G的升级版本,但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该概念是使用PCI Express而不是SATA来进行SSD的物理传输。通过将两个SATA端口捆绑并通过PCI Express传输,原先的SATA 6G速度将翻倍,就创建了一个PCIe x2的连接,在PCIe 2.0下,相当于1,000MB/s,而在PCIe 3.0下则为2,000MB/s。
为了保持SATAe的向下兼容性,接口具有三部分设计。可以连接两个SATA硬盘,传输速度将降为SATA速度。除了两个SATA插座外,连接器还具有用于PCIe时钟信号和电源供应的区域。然而,相应的闪存驱动器从未得到普及,其主要原因是两个PCIe通道的限制。相比之下,M.2 SSD驱动器利用了最多四个PCIe通道。在PCIe 3.0下,它们可以达到接近4,000MB/s的速度。
希捷首发二代MACH.2硬盘:性能直追SSD
一般单个机械硬盘的读取速度大约在200MB/s左右,在跟SSD硬盘的竞争中,HDD机械硬盘几乎各项指标都要落败,性能更是被甩开很远,读写速度多在300MB/s以内,不过希捷早就研发了MACH.2硬盘,性能直接翻倍,现在第二代MACH.2硬盘在2022年也上市了。
MACH.2硬盘指的是Multi Actuator多驱动器,在当前HDD硬盘一套伺服器基础上增加了一套驱动系统,相当于两套系统同时运行,因此性能轻松翻倍。它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在一块硬盘中有两套驱动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硬盘里面其实是有两个硬盘同时工作,相当于RAID0模式,速度自然更快。
希捷之前演示的MACH.2硬盘硬盘速度可以翻倍到480MB/s,IOPS性能当然也翻倍了,现在首发的则是二代MACH.2硬盘,虽然没看到官方对新一代MACH.2技术的介绍,不过从规格表上来看,速度更快了。目前MACH.2二代硬盘主要是Exos 2X14系列,最高14TB容量,7200RPM转速,最大速度超过了524MB/s、500MB/s,寻道时间只有4.16毫秒。
这个性能是什么概念?500MB/s的速度已经达到了SATA接口SSD的水平,连续读写能力不输固态,甚至比TLC、QLC硬盘的缓存外速度高得多,后者通常在100MB/s内。MACH.2硬盘的随机速度当然也翻倍了,不过IOPS依然在300-400左右,跟SSD还是没得比的,毕竟这是SSD的先天优势,闪存没有寻道时间一说,普通SSD的IOPS性能都是10万到100万级别的。
扩展了使用多传动器(Mach.2)技术的Exos系列产品线,推出了Exos 2X18系列硬盘,其中包括了16TB和18TB型号,相比比上一代产品的14TB有着更大的容量。除了一般的SATA 6 Gbps接口,还有提供SAS 12 Gbps接口产品。这些新款硬盘不但有更大的容量,还有更高的性能,采用了第二代Mach.2技术。据希捷的介绍,Exos 2X18 SATA版本的最大持续传输速率为554 MBps,而SAS版本为545 MBps,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机械硬盘。此外,这些硬盘的平均延迟为4.16毫秒,随机读/写IOPS(4K QD16)为 304/560。
Exos 2X18系列硬盘仍采用传统磁记录技术(CMR)技术,转速为7200 RPM,具有256MB缓存,并完全支持希捷数据中心技术,包括 PowerChoice(用于管理空闲功耗)、PowerBalance(用于管理活动功耗)和热插拔支持。
希捷计划更广泛地使用Mach.2技术,这能将使硬盘效能倍增,自2017年底以来,希捷一直在与微软合作进行试验,未来很可能逐渐成为产品线的标准配置。不过采用Mach.2技术、充氦密封设计的硬盘本质上是两个可独立寻址的逻辑硬盘,因此需要在主机端进行一些软件调整。同时性能的提升是以牺牲功耗为代价,Exos 2X18系列硬盘空闲时功耗为7.8W/8W(SATA/SAS版),重负载下的功耗为13.5W/12.8W(SATA/SAS版),与以往采用第一代Mach.2技术的产品基本相同。由于是面向数据中心的产品,Exos 2X18系列硬盘支持7x24的使用环境,希捷还提供了五年报修。希捷也没有透露具体的价格,因为定价很大程度取决于数量和实际配置。
参考文档:
SATA存储技术.串行ATA.SATA.Storage.Technology.Serial.ATA.pdf
SATA接口需要硬件芯片的支持,例如Intel ICH5(R)、VIA VT8237、NVIDIA的MCP RAID和SiS964,如果主板南桥芯片不能直接支持的话,就需要选择第三方的芯片,例如Silicon Image 3112A芯片等,不过这样也就会产生一些硬件性能的差异,并且驱动程序也比较繁杂。
SATA的优势:支持热插拔 ,传输速度快,执行效率高。
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与并行ATA相比,SATA具有比较大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可以在较少的位宽下使用较高的工作频率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带宽。Serial ATA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ec,这比目前最块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ec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目前 SATA II的数据传输率则已经高达300MB/sec。
Serial ATA规范不仅立足于未来,而且还保留了多种向后兼容方式,在使用上不存在兼容性的问题。在硬件方面,Serial ATA标准中允许使用转换器提供同并行ATA设备的兼容性,转换器能把来自主板的并行ATA信号转换成Serial ATA硬盘能够使用的串行信号,目前已经有多种此类转接卡/转接头上市,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原有投资,减小了升级成本;在软件方面,Serial ATA和并行ATA保持了软件兼容性,这意味着厂商丝毫也不必为使用Serial ATA而重写任何驱动程序和操作系统代码。
另外,Serial ATA接线较传统的并行ATA(Paralle ATA)接线要简单得多,而且容易收放,对机箱内的气流及散热有明显改善。而且,SATA硬盘与始终被困在机箱之内的并行ATA不同,扩充性很强,即可以外置,外置式的机柜(JBOD)不单可提供更好的散热及插拔功能,而且更可以多重连接来防止单点故障;由于SATA和光纤通道的设计如出一辙,所以传输速度可用不同的通道来做保证,这在服务器和网络存储上具有重要意义。
SATA是一种串行总线(或串行ATA),是用于连接SSD、HDD和光盘驱动器的存储协议。SATA总线标准主要支持接口形式:SATA、mSATA、mini-mSATA、B-keyM.2等。
目前包含三个版本:SATA1、SATA2、SATARevision3.0(行业中也会称为SATA1.5Gbps、SATA3Gbps、SATA6Gbps),市面上SATA2和SATA3都比较常见。
1、传输速率:SATA3传输速率可以达到6Gb/s,而SATA2接口的传输速率则为3Gb/s。理论上,SATA3接口是SATA2的2倍。
2、外观对比:SATA2和SATA3主板硬盘接口外观基本相同,不过很多中低端主板中采用SATA2和SATA3双接口混合模式。
目前虽然SATA依然占据主流,不过M.2接口也已经乘势追上,这两者之间究竟选哪一个更好,我们进行一个简短的对比。由于SATA已经在市场上存在很久,大部分主板都会提供这个接口,兼容性更好。M.2虽然十分流行,不过在某些主板上可能并未提供。
SATA(3)理论上是6Gbps,而到了M.2则有了更大的提升。M.2接口又有Bkey和Mkey之分,也就是socket2和socket3。其中socket2支持SATA、PCI-EX2接口,最大读取速度为700MB/s,写入也能达到550MB/s。而socket3支持的PCI-EX4接口,,速度可达32Gbps,带宽约4GB/s,socket3正在逐渐成为主流。相比SATA,M.2接口体积更小,在台式机主板或是轻薄本主板上,都更为适用。由于M.2接口有分类,如果是走SATA通道的固态硬盘,和SATA通道本身差别不大。如果是PCI-E通道的固态,速度会快一些,但是价格也会变高。
SATA硬盘安装
1.固定SATA硬盘,这点与传统并行硬盘没有什么不同。
2.为硬盘连接上数据线和电源线.SATA硬盘与传统硬盘在接口上 有很大差异,SATA硬盘采用7针细线缆而不是大家常见的40/80针扁平硬盘线作为传输数据的通道。细线缆的优点在于它很细,因此弯曲起来非常容易。而传统的硬盘线弯曲起来就非常困难,由于很宽,还经常会造成某个局部散热不良。而细线缆就不存在这些缺点,它不会妨碍机箱内部的空气流动,这样就避免了热区的产生,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接下来用细线缆将SATA硬盘连接到接口卡或主板上的SATA接口上。由于SATA采用了点对点的连接方式,每个SATA接口只能连接一块硬盘,因此不必像并行硬盘那样设置跳线了,系统自动会将SATA硬盘设定为主盘。
3.为硬盘连接上电源线。与数据线一样,SATA硬盘也没有使用传统的4针的“D型”电源接口,而采用了更易于插拔的15针扁平接口,使用的电压为+12V、+5V和+3.3V,如果你的电源没有提供这种接口,则需要购买专门的支持SATA硬盘的电源或者转换器接头。有些SATA硬盘提供了4针的“D型”和15针扁平两种接口,这样就可以直接使用原有的电源了。所有这些完成之后需要再仔细检查一遍,确信准确无误之后就可以盖上机箱了。
4.安装驱动程序。SATA硬盘在使用上完全兼容传统的并行硬盘,因此在驱动程序的安装使用上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你使用 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9x/ME,那么只需进入BIOS,在里面的SATA选项下简单地设置一下就可以了。不过SATA硬盘在安装Windows XP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Windows XP无法辨认出连接在接口卡上的SATA硬盘,所以用户必须手工安装SATA硬盘的驱动程序。在安装过程中,当Windows XP寻找SCSI设备时按下F6键,然后插入随SATA接口卡附送的驱动软盘。
SATA硬盘问答
随着各厂家SATA(串行接口)硬盘价格的持续走低,支持SATA的主板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SATA硬盘来构建自己的电脑平台。但是由于SATA硬盘有别于PATA(并行接口)硬盘,安装和使用中会有很多不同,这让很多用户在购买后遇到很多麻烦。
问: 听说SATA硬盘的数据线和电源线接口不同于PATA硬盘的,在购买SATA硬盘时是否需要额外购买?
答: 一般支持SATA硬盘的主板都会附带一条专用7芯数据线和电源线,而现在的新型电源基本也都提供了SATA设备的专有供电接口。另外,有些SATA硬盘还 额外搭配了一个原PATA硬盘使用的D型电源接口,可以兼容使用旧有的电源。所以通常我们并不需额外购买。如果确实需要,SATA数据线大约10元,电源 接口转接线也在10元上下,电脑市场都有销售,质量尚可。
问: SATA硬盘安装系统时,是否都要额外加载驱动才能找到硬盘?
答: 不全是,要分情况而定。
1.在安装DOS/Win98/WinMe系统时,SATA硬盘不需要加载任何驱动,可与PATA硬盘一样使用。
2. 在安装Win2000/XP/2003系统时,一般由主板南桥芯片(如Intel的ICH5/R,VIA的VT8237等)提供的SATA控制器在没有内置或在BIOS设置中屏蔽了RAID功能时,也不需要加载驱动即可找到硬盘;在开启RAID时,需要加载驱动。而使用第三方芯片的SATA控制器,则必须加载驱动。
问:必须安装SATA驱动的情况下,没有配备软驱怎么办?
答:现阶段,Win2000/XP系统安装光盘加载额外设备驱动时,只读取软驱。虽然可以自己打造一张集成了所需SATA控制驱动的系统安装光盘,来免去必须从软驱加载的麻烦。但其制作方法和设置很复杂,需要对 Windows系统加载驱动的方式和SATA驱动文件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设置中稍有一点错误都会导致驱动加载不成功。所以还是推荐花50元买个软驱省得麻烦。
问:SATA硬盘驱动有通用驱动吗
答:SATA驱动并不是指硬盘的驱动,而是指SATA控制器驱动,分为主板芯片组南桥内置和额外添加的第三方控制芯片两类,各厂家的驱动不能通用。各厂家都有不同的设计(在BIOS设置中就可看出不同),Intel、VIA、SiS主板芯片的SATA控制器部分就不同,更别说其他的第三方控制器了,所以近期也不太可能有统一的驱动。最大的希望是微软能在后续的系统安装光盘中直接集成各大厂家的SATA控制驱动,那就最方便了。一般主板都会附带驱动软盘,但也有仅提供主板驱动光盘的,需要将SATA驱动文件拷贝到软盘。还有的是需要用主板光盘的特定程序制作SATA驱动软盘,这点需要看主板说明书上的相关说明。
问:SATA硬盘能和PATA硬盘共存吗?
答:当然可以,但根据SATA控制器设置有所不同。让 SATA和PATA和平共处的关键在于其占用的IDE通道位置不能冲突。还要注意,DOS/Win98/WinMe系统只能支持4个IDE设备,而 Win2000/XP/2003系统可支持6个设备(注:第三方的SATA控制器可突破此限制)。关于SATA占用IDE通道位置的设置部分,各厂家有所不同。以Intel 865PE芯片组的ICH5南桥为例:进入BIOS后,选择Main下的IDE Configuration Menu,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选择两种IDE操作模式:兼容模式和增强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其中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为把SATA硬盘端口映射到并口IDE通道的相应端口,通常适用于DOS/Win98/WinMe系统;Enhanced Mode下的SATA硬盘将使用独立的IDE通道,不与原PATA设备冲突,但仅适用于Win2000/XP/2003系统。
问:SATA硬盘不支持FDISK和DM等分区工具以及GHOST软件了吗?
答:当然支持。使用这类软件有问题的情况多出现在以ICH5为南桥的主板上,因为这些软件都是基于DOS平台的,所以如上文所说必须采用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当设置为增强模式(Enhanced Mode)时就会引发这些软件不能使用的故障。另外使用160GB及以上容量的SATA硬盘时,由于FDISK(Win98版本)和DM这类分区软件推出较早,并不能完善支持大于137GB硬盘的 48bit寻址,有可能引起莫名其妙的故障,所以最稳妥的方法是使用集成了SP1补丁的WinXP系统安装光盘,在安装系统前只分一个区用来安装系统 (Win2000系统也是一样,需SP4补丁)。等装好了系统,先修改注册表,在“运行”中输入regedt32,回车确定。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 urrentControlSetServicesAtapiParameters子项下新建一个键值:点菜单栏的编辑→添加数值,数值名称:EnableBigLba ,数值类型:DWORD,数值:1 。然后再用“控制面板→计算机管理”工具中的磁盘管理功能分其余的分区。
问:SATA硬盘上可以安装Linux系统吗?
答:可以。如RedHat 9,在安装之前需要设置为Compatible Mode,否则就会找不到硬盘。安装好后,要升级内核到2.4.22,如果使用的CPU支持超线程,请在编译内核时选择SMP的支持。接着修改GRUB的 启动参数,将 hda 改成 hde,分区号不变。还有fstab也需改一下,不然启动后不能激活“SWAP”交换分区。重新启动后,将BIOS中的Compatible Mode改为Enhanced Mode,这样就能发挥SATA接口的性能了。
问:据说SATA硬盘支持热插拔,确实可以使用此功能吗?
答:目前SATA技术分为V1.0和V2.0两个版本,其中V1.0不支持热插拔技术,在V2.0规格中SATA实现了热插拔功能。
对热插拔产生影响的只有主板和硬盘本身而已,只要硬盘和主板都支持这个功能,再安装了正确的驱动程序,就可以实现硬盘热插拔了,至于选用何种操作系统都没 有关系。现在市场上新推出的硬盘如希捷酷鱼7200.7.SATA硬盘就支持V2.0规格,并且因为传统PATA的4Pin电源插头不能支持热插拔的功 能,所以希捷这个系列的硬盘均不支持传统PATA的4Pin电源接头。这个功能还需主板支持,由于Intel的ICH5南桥芯片不支持热插拔功能,所以 i865系列的主板都不能支持此功能。现在官方对外宣布支持SATA热插拔的主板厂商很少,只有华擎。
另外,虽然主板硬盘都支持热插拔了,但是在没切断硬盘电源的情况下,仅热插拔SATA 数据线,有时会导致热插拔功能的失效。而且注意两次连续热插拔操作的时间间隔必须超过5 秒钟。SiS等芯片的SATA控制器,有专门的SATA控制软件,可以使SATA的热插拔更加安全可靠。不过,目前看来SATA的热插拔技术还没有完全成 熟,毕竟硬盘不同于闪存等外设,它更加脆弱,所以请慎用热插拔。
SATA发展总结
今年硬盘市场格局比较明朗,SATA硬盘逐渐成为主流,再加上SATA2.5规范和垂直记录技术的推广,让原本沉寂的硬盘市场变得活跃起来。
SATA 硬盘取代PATA硬盘已经成为趋势,在英特尔规范的下一代965芯片组中已经取消了对PATA硬盘接口的支持。对老用户来讲他们升级一款PATA 硬盘仍然是比较理想的,因为老主板上至少有两个IDE接口,在容量扩充方面应该不成问题。其实虽然SATA技术领先,但是仍然有很多老用户迷恋PATA硬盘,而且PATA硬盘在做GHOST时比较方便,也不会牵扯到设置的问题。而对新用户来说购买SATA硬盘是比较理想的,跟上科技的潮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新一代的SATA硬盘在性能上也有明显提高。
大容量成为主流:随着单碟容量的增加,原来被认为是主流配置的80GB硬盘现在已经成为最低配置。120GB、160GB容量的硬盘装机也已经很平常了,200GB、250GB、500GB及一些我们不敢想象的容量TB在今后都会出现我们的生活中。
NCQ 和垂直纪录的应用:以希捷Barracuda 7200.9为例Barracuda 7200.9 SATA硬盘遵循最新的Serial ATA 2.5规范,Serial ATA 2.5整合了原来的Serial ATA 1.0规范、所有具选择性的高端规格以及多年积累的数据所集合而成的一份文件。Barracuda 7200.9提供多项先进功能,例如NCQ、First-Party DMA、Interrupt Aggregation以及Race-Free Status Return等,Barracuda 7200.9硬盘还支持强化的CRC数据保护、最新的数据排线和Latching Cables and Snap-in Connectors(插销/卡标式连接器)、以及有利于散热的细长线缆,有效改善了系统数据及硬件的可靠性。希捷强调了其完符合SATA 2.5规范的要求。
除此之外,希捷首款垂直记录硬盘Momentus 5400.3笔记本硬盘。这两项技术在今年一定会成为硬盘市场中的亮点。
垂直记录技术
在了解垂直记录技术之前如果您了解水平存储技术的话,再去了解垂直记录技术想必就不难了。
水平存储技术:水平记录技术是使用了深层间隙磁场的一部分,但无法充分利用盘片面积。磁头的饱和磁化和传递给介质的部分磁场所记录下的数据位,将会限制用于介质的矫顽力(写一个数据位所需要的“磁场”,即一个数据位)而遭遇瓶颈,这就是水平记录技术。
硬盘使用了垂直记录技术使得单碟容量提升到167GB/碟,在过去50年中,硬盘业一直都采用纵向录写(Longitudinal Magnetic Recording)的技术,但在经历了两代产品后,该项技术现已达到饱和阶段(自1957年硬盘诞生以来硬盘的单位存储密度已经提高了5000万倍以上),后来研究人员发现,纵向录写在高于120Gb/平方英寸台面密度的情况下已无法保存完整数据,其中主流应用容量上在“80G时代”的停留时间比以往时期都要长,由此我们可以猜测,业界在继续向上提升硬盘容量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垂直录写技术由丹麦科学家Valdemar Poulsen于十九世纪后期开创,而他也被公认为首位通过垂直录写技术用磁带记录声音的人。这种技术由数据位垂直于磁盘平面而得名,其所需空间比现在以水平方式记录的纵向录写技术要小。为了达到准确记录及读写,除了更密集的垂直位外,在读写磁头与录制磁盘之间也需要紧密的配合。
在垂直记录技术中,为了提高面密度以增加总的存储容量,必须压缩数据位并使其更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然而,数据位如果太小,将其定位的磁能也会太小,以至热能就可能会使其退磁,这一现象称为超顺磁性。为了避免超顺磁性效应,磁盘介质制造商一直在努力提高介质的矫顽磁性 (写一个数据位所需要的 "磁场" )。不过,能施加的磁场大小会受到写磁头制造材料的限制。
在垂直记录技术中,盘片的磁化不像目前水平记录技术那样发生在盘片所在的平面上,而是发生在与盘片相垂直的平面上。这样一来,数据位就是指向上或向下的定向磁化区域。(在水平记录技术中,数据位的磁化是在磁盘平面上,在与磁头运动方向相同和相反的点之间翻转)介质淀积在软磁衬底上,衬底的作用是作为写磁场返回路径的一部分并有效地生成记录磁头的镜像,使记录磁场增强一倍,故能达到比水平记录技术更高的记录密度。
垂直记录技术原理图
或者我们形象化地比喻一下,如上图一样,将汽车比喻成数据单元,那么把车竖起来放,一般一个只能泊一辆车的车位现在可以放四辆车,单位空间内的利用率一下子大大提高了。
每一个新技术的诞生,性能和功能提高的同时,多会伴随着设置和使用上的不习惯。目前采用SATA接口的设备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将来除了硬盘还会有更多的设 备SATA化,我们要紧紧抓着潮流,尽快了解和掌握它。希望本文能使即将选购SATA硬盘的读者对它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免去使用中遇到问题手足无措的尴尬。
SATA II是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Gbps(150MB/sec)进一步提高到了3Gbps(300MB /sec),此外还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单纯的外部传输率达到3Gbps并不是真正的SATA II。
SATA II的关键技术就是3Gbps的外部传输率和NCQ技术。NCQ技术可以对硬盘的指令执行顺序进行优化,避免像传统硬盘那样机械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先后顺序移动磁头读写硬盘的不同位置,与此相反,它会在接收命令后对其进行排序,排序后的磁头将以高效率的顺序进行寻址,从而避免磁头反复移动带来的损耗,延长硬盘寿命。另外并非所有的SATA硬盘都可以使用NCQ技术,除了硬盘本身要支持 NCQ之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此外,NCQ技术不支持FAT文件系统,只支持NTFS文件系统。
由于SATA设备市场比较混乱,不少SATA设备提供商在市场宣传中滥用“SATA II”的现象愈演愈烈,例如某些号称“SATA II”的硬盘却仅支持3Gbps而不支持NCQ,而某些只具有1.5Gbps的硬盘却又支持NCQ,所以,由希捷(Seagate)所主导的SATA- IO(Serial A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TA国际组织,原SATA工作组)又宣布了SATA 2.5规范,收录了原先SATA II所具有的大部分功能——从3Gbps和NCQ到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热插拔(Hot Plug)、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以及比较新的eSATA(External SATA,外置式SATA接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采用较早的仅支持1.5Gbps的南桥芯片(例如VIA VT8237和NVIDIA nForce2 MCP-R/MCP-Gb)的主板在使用SATA II硬盘时,可能会出现找不到硬盘或蓝屏的情况。不过大部分硬盘厂商都在硬盘上设置了一个速度选择跳线,以便强制选择1.5Gbps或3Gbps的工作模式(少数硬盘厂商则是通过相应的工具软件来设置),只要把硬盘强制设置为1.5Gbps,SATA II硬盘照样可以在老主板上正常使用。
SATA硬盘在设置RAID模式时,一般都需要安装主板芯片组厂商所提供的驱动,但也有少数较老的SATA RAID控制器在打了最新补丁的某些集成了SATA RAID驱动的版本的Windows XP系统里不需要加载驱动就可以组建RAID。
SATA相较并行ATA可谓优点多多,将成为并行ATA的廉价替代方案。并且从并行ATA完全过渡到SATA也是大势所趋,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相关厂商也在大力推广SATA接口,例如Intel的ICH6系列南桥芯片相较于ICH5系列南桥芯片,所支持的SATA接口从2个增加到了4个,而并行ATA接口则从2个减少到了1个;而ICH7系列南桥则进一步支持了4个SATA II接口;下一代的ICH8系列南桥则将支持6个SATA II接口并将完全抛弃并行ATA接口;其它主板芯片组厂商也已经开始支持SATA II接口;目前SATA II接口的硬盘也逐渐成为了主流;其它采用SATA接口的设备例如SATA光驱也已经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SATA还是SATA II,其实对硬盘性能的影响都不大。因为目前硬盘性能的瓶颈集中在由硬盘内部机械机构和硬盘存储技术、磁盘转速所决定的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上面,就算是目前最顶级的15000转SCSI硬盘其内部数据传输率也不过才80MB/sec左右,更何况普通的7200转桌面级硬盘了。除非硬盘的数据记录技术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垂直记录技术等等,目前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率也难以得到飞跃性的提高。说得不好听的话,目前的硬盘采用ATA 100都已经完全够用了,之所以采用更先进的接口技术,是可以获得更高的突发传输率、支持更多的特性、更加方便易用以及更具有发展潜力罢了。
叠瓦(SMR)和垂直(CMR)
机械硬盘由电机、磁头、磁碟等几部分组成,数据记录在磁碟上,使用中转动碟片来使磁头读写数据。机械硬盘的容量取决于磁碟、速度取决于转速和缓存。硬盘厂商在不断寻求提高硬盘速度和容量的方法,比如增加存储密度、使用氦气填充、引入微波(MAMR)和热辅助记录(HAMR),但是创新技术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比如我们今天要说到的SMR(叠瓦式磁记录技术)。CMR传统磁记录技术的磁盘中,磁道之间有保护空间以免覆盖相邻磁道,相邻磁道紧密并列但不重叠,写入数据时不会影响其他磁道,不需要多余操作。
约莫2013年出现的SMR叠瓦式磁记录技术通过将数据写入与之前写入磁道部分重叠的新磁道,达成了更高的存储密度、更大的整盘容量。SMR磁盘写入时需要缓存先备份影响到的磁道的数据,等写入操作完成了再把数据放回去。因此,SMR虽然相比CMR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和大缓存,但是往往需要大缓存而且“越用越慢”,硬盘寿命也受影响,并不适合用于频繁读写。
SMR硬盘更适合类似CD-ROM一样的使用方式,更适合作为一次写入、多次读取的仓库盘,不适合作为下载盘、系统盘和游戏盘。
笔记本硬盘(2.5寸)和台式机硬盘(3.5寸)
机械硬盘可按照尺寸分为笔记本硬盘和台式机硬盘两类,前者磁碟直径为2.5英寸、厚度一般为7mm或9mm,后者磁碟直径为3.5英寸、厚度一般为26mm,于是同转速下台式机硬盘中磁头扫过的磁区更多,台式机的连续读写速度因此更快。笔记本硬盘(2.5寸)体积小巧、转速较低(常见5400转),可以用于笔记本和itx机箱,它们相比台式机硬盘(3.5寸)噪音一般更小、发热更少,但是市售1TB及以上的硬盘(包括移动硬盘)均为叠瓦盘。台式机硬盘(3.5寸)体型壮硕如板砖,转速高(常见7200转)、噪音大、发热稍大一点,多块硬盘堆积使用需要注意散热,大容量硬盘中叠瓦硬盘和非叠瓦硬盘均有在售,大家选购时务必擦亮眼睛。
监控盘、NAS盘、普通盘
硬盘厂商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和细分市场有着不同的产品线,以西部数据为例,西部数据的紫盘定位监控盘,红盘定位NAS盘、黑盘定位游戏盘、蓝盘对应普通家用盘,企业盘传承自HGST,定位企业应用和数据中心:
家用盘:最好不要7*24小时运转,性能普通、价格便宜,适合电脑、冷备份使用
监控盘:支持7*24小时运转,性能普通、价格便宜、稳定性不错,适合电脑、录机、NAS、冷备份使用。
NAS盘:支持7*24小时运转,噪音低、稳定性好、性能强,适合电脑、录机、NAS、冷备份使用。
企业盘:支持7*24小时运转,噪音大、稳定性好、性能最强,适合电脑、录机、NAS、服务器以及冷备份使用。
SATA 3.3 规范于2016年2月发布-优化SMR大容量硬盘支持和远程断电
SSD硬盘性能更强,体积更小,对接口的要求也更高,高性能SSD基本上都转向M.2、U.2及PCI-E了,不过SATA接口短时间内还不会被淘汰,主流市场依然有的用,特别是HDD市场。SATA-IO组织日前升级了SATA 3.3规范,新标准带来的一些新功能,优化了SMR硬盘支持,并可以远程断电。
SATA接口从2009年的3.0标准时代进入6Gbps时代,2011年出过SATA 3.1更新,2013年了SATA 3.2更新,这一次推出的是SATA 3.3更新,这几次小版本升级带来的新功能都不多,毕竟HDD硬盘的瓶颈总不是速度了,从接口上很难做文章。
SATA 3.3规范主要优化了SMR硬盘支持,相比目前的PMR垂直磁记录技术,SMR叠瓦式磁记录技术可以将HDD硬盘存储密度提升25%,希捷、西数及HGST都已经推出多款SMR硬盘了,目前单碟容量1.25TB的硬盘大多是基于SMR技术的。
除了SMR支持优化之外,SATA 3.3还增加了三个小功能:
远程禁用(Power Disable):允许远程禁用SATA硬盘的供电,数据中心市场上有助于降低成本。
单针激活指示器及自选加速控制:可以让用户更灵活地控制活动指示器及错列自旋加速。
发射增强规范:新的发射器规范提高了供电苛刻环境下的交互性及可靠性。
除了SATA 3.3规范之外,SATA-IO组织还推出了新的UTD 1.5规范,这是用于官方可操作性工作组及其他独立测试实验室的SATA兼容性测试需求规范,跟普通消费者关系不大。
机械硬盘之PMR 和 SMR
2019-07-31T20:41:54,来源:IT之家,作者:汐元
存储市场上一直存在固态硬盘(SSD)和机械硬盘(HDD)的竞争。论综合性能,SSD远高于HDD,是大家选购存储设备时的理想选择。早期消费级SSD存储容量一般不高,并且价格昂贵,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不过这两年,消费级SSD的存储容量不断提高,目前市场上也有4TB的产品可选;同时SSD的价格也在不断下跌,SSD的这些进步令HDD的处境越来越尴尬。
不过,尽管SSD取代HDD的声音越来越大,但在存储容量以及价格上的客观优势,HDD还是有的,并且它越来越偏向于被网友当做长期备份和存储数据资料的数据仓库来使用。在今天数据信息爆炸的年代,相信很多人都有大量可能不经常使用但又舍不得删除的资料需要长期保存,这些资料需要单独的硬盘来存储,机械硬盘,目前来讲是存放这些资料的最合适的选择。在这种场景下,硬盘容量的重要性很高,而在给HDD扩容的道路上,厂商们做过很多尝试,其中有PMR和SMR的区别。或许很多小伙伴对此并不了解,今天IT之家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机械硬盘PMR和SMR两种技术的区别。
1、机械硬盘运行的原理
目前很少有厂家会在机械硬盘的产品包装中注明该产品采用的是PMR还是SMR技术,对于HDD来说,这是一项比较深的技术参数,但是如果消费者购买不当的话,在一些使用场景下还是会比较坑的。而如果想更清楚地了解PMR以及SMR的区别,还是要从机械硬盘基本的结构原理说起。
如图,是一个机械硬盘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它的主要部件包括主轴、磁盘、磁头,其他部件包括空气过滤片、音圈马达、永磁铁等。其中,主轴下方包含马达电机以及轴承;
磁盘又被称作盘片,多采用铝合金材料,被固定在主轴电机的转轴上,工作的时候磁盘会随着主轴进行高速旋转,并且通常硬盘内的盘片数量都不止一片,当然,也不会很多。磁盘是用来存储数据的,具体如何存储数据,是我们后文要说的重点。
磁头和磁头臂是是一个整体,磁头主要负责读写数据,在硬盘驱动器的控制下,磁头工作时会在盘面上快速移动,准确定位到指令要求定位的磁盘磁道上。
这三者是硬盘能够读取、存储数据的关键,而其中关键中的关键,就是磁盘。磁盘的外观和我们见过的光盘类似,是数据的载体,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其内部数据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我们以单一的磁盘来看,它被划分为由一圈一圈同心圆组成的磁道,当然,这些磁道窄而密集,通常一个盘面就有上千条磁道。这些磁道肉眼显然是看不到的,但我们可以脑补它确实可以在盘面上看到:
我们用简单的图例来表示,在下面这张图中,两个同心圆中空白的部分就是磁道,你可以理解为学校操场上的跑道。磁盘最外围的磁道我们称为0磁道,硬盘数据的存放就是从最外围的0磁道开始的;由此向内数,下一个磁道就是1磁道,然后是2磁道……
同时,这些由同心圆组成的磁道并不是连续的,它们被横向地划分成了一道一道的圆弧,每一段磁道形成的圆弧,就叫做扇区,而在同一个圆心角范围内的扇区组成了一个扇面。具体在上面的图片中可以清楚看到。
扇区是操作系统在硬盘上存储信息的具体形式,一个扇区包括512个字节的数据和其他的标记信息,例如标记扇区三维地址的信息方便寻址,还有“不良扇区”的标志等等。
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柱面。我们刚才说过,一个硬盘中的磁盘通常不止一个,并且这些磁盘规格以及磁道分布都是一样的,所以,不同盘面上的同一磁道,可以构成一个圆柱,这个柱体就叫做柱面。IT之家这里就不针对柱面展开细说了,大家只需要知道,数据的读取和写入都是按柱面的顺序进行的,而不是按照盘面顺序就行了。
接下来就是磁头了,它是硬盘读写信息的关键部件,主要作用,就是将存储在硬盘盘片上的磁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向外传输。
磁盘,也就是盘片,为什么能够存储信息?这其实和磁带的原理比较相似,在磁盘的表面,涂有一层薄薄的磁性材料,磁盘本身是铝合金材质,也有企业尝试过玻璃材质,磁性材料在磁盘表面可以涂敷得非常平整。而磁头,通俗来讲是用线圈缠绕在磁芯上制成的,写入数据的时候,磁头上的线圈通电,在周围产生磁场。高中物理中学过,改变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也会改变,而磁场会磁化磁盘表面的磁性物质,使它们按照磁场的方向排列。切换不同的磁场方向,不同的磁性微粒也会有不同的方向,就可以用来表示“0”和“1”,我们知道,计算机中的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在的,恰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写入二进制的原始数据。
同理,读取数据的时候,磁头线圈切割磁场线产生感应电流,磁性材料的磁场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也不同,磁头就可以通过感应旋转的盘片上磁场的变化来读取数据。
基本的原理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当然要求是需要很高的。首先,磁头需要采用特别的材料制作,因为它需要对磁感应非常敏感,并且要求极高的精密度,因此磁头的制造工艺和材料都不能随意;其次,硬盘工作时,磁头是不与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接触的,而是以非常微小的距离飞行在磁盘表面,这样一来可以不让磁头擦伤盘面的磁性涂层,同时也不让磁性涂层损伤磁头;还有就是,在这种高速、精密的运转状态下,必须保证高度无尘,一旦进入灰尘,就有可能碰伤磁头或者划伤磁盘表面的磁性涂层,导致硬盘数据丢失甚至损坏。
所以通常硬盘的内部都是密封的,在前面硬盘结构的图示中,我们也看到其外围还有一层空气过滤片。
2、PMR和SMR技术的区别
对于机械硬盘而言,容量的需求很高,怎样提高硬盘的容量呢?这就要回到机械硬盘存储数据的原理了。IT之家在上一部分已经讲过,数据是存放在硬盘内部一张一张磁盘盘片上的,具体是存储在盘片磁道上的扇区中。所以提升硬盘的整体容量有三个方法:第一是增加磁盘的数量,第二是增加磁盘的面积,第三是增加每个磁盘上存储数据的密度。
前面两种方法势必会令硬盘整体体积增加,现代计算机硬盘的标准规格是3.5英寸,还有2.5英寸笔记本硬盘也比较普遍,另外还有用于超薄笔记本电脑的1.8英寸微型硬盘、1.3英寸微型硬盘等等,硬盘的尺寸规格是标准化的,随意增大或减小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再进一步,硬盘内的盘片也不是越大越好,越大的磁盘,高速旋转时惯性越大,稳定性越低,所以转速上不去。
所以,增加硬盘容量,最好的方法似乎是提升单个磁盘数据存储的密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硬盘厂商工程师们想了很多办法。
我们已经知道,磁头通过感应盘片上磁场的变化来读取数据;通过改变盘片上的磁场来写入数据,以磁场方向的不同来记录0和1。在早期,磁盘上每个存储位的磁性粒子是平铺在盘面上的,磁感应的方向也是水平的。这种感应记录方式被称为LMR(Longitudinal magnetic recording),也就是水平磁性记录,这种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占面积,另外当磁粒过小,相互靠得太近,磁性就很容易受到热能的干扰,令方向发生混乱。所以,LMR的时代,单个磁盘能够存储的数据有限,整个硬盘的容量也就存在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原来磁感应的方向不是水平的吗?如果让磁性粒子和磁感应的方向相对盘片垂直,这样不就能腾出很多空间了?于是人们发明了这种垂直磁性记录的方法,叫做PMR(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还利用了热辅助磁记录技术,来提高在高密度下的信息写入能力。这种技术采用了一种热稳定记录介质,通过在局部进行激光加热,来短暂减小磁阻力,从而有效提高磁头在微场强条件下的高密度信息写入能力。
gif来源:Youtube视频博主TED-Ed
在PMR技术的帮助下,硬盘的存储容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3.5英寸的硬盘,单碟磁盘的容量高可达1TB左右,这本质上是磁盘内信息存储的密度大大提升。
不过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数量爆炸式增长,人们要存储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渐渐的,PMR技术的硬盘,容量也不大够用了。
怎么办呢?
还有没有办法进一步提高磁盘信息记录的密度?
有。
不过这次科学家们想出来的办法有些奇特,并且也不像PMR那样完美,就是Shingled Magneting Recording(SMR)技术,又叫叠瓦式磁记录技术。
这项技术是怎么做的呢?前面我们说到,磁盘是被划分为一圈一圈微小的磁道来记录数据的,这些磁道之间并不是连续的,而是磁道与磁道之间存在一个保护距离,从而不让不同磁道的数据产生干扰。
硬盘工作的过程也就是磁头在磁道上读取和写入数据的过程。
不过,现实中有一个情况,就是硬盘信息的读取和写入是两种不同的操作,所以读取磁头和写入磁头也是不一样的。现代硬盘主要采用的是分离式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是传统的磁感应磁头,比较宽,读取磁头则是新型的MR磁头(磁阻磁头),比较窄,磁道在划分的时候,当然要满足最宽的标准。但是写入磁头在工作的时候,实际上对于每个磁道,其写入信息的宽度是和读取的宽度一样的,这样,磁道的空间就存在浪费的情况。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科学家们想到了一个“极限操作”,他们将磁道“被浪费”的一小部分重叠起来,就像咱们屋顶上叠加的瓦片一样。写入的时候沿着每条磁道上方进行写入,中间留下一小段保护距离(保护距离其实也缩小了),再写下一条磁道。如此一来,磁盘上磁道的密度大大增加,可以存储的信息量自然也比PMR硬盘明显更多。
当然,极限操作毕竟不像常规操作那样稳妥,SMR技术下,磁盘可以存储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了,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磁盘上的信息变得如此高密度,转速自然也不宜太快。所以SMR硬盘的转速一般都不快。
其次就是,对于SMR硬盘而言,单纯的读写看起来很OK,但是如果想要修改某个磁道上的数据就比较麻烦了,因为磁道间隙比较小,而磁头比较宽,这样例如修改2磁道的数据,就必然会影响相邻的3磁道的数据。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每重叠一部分磁道时,隔开一些距离,另一个就是设置一些专用的缓冲区,当修改2磁道的数据时,先把3磁道的数据取出来放到缓冲区中,等2磁道的数据改完了,再将3磁道的数据放回去。
看起来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SMR硬盘通常都具有一个特点:大缓存,一般能达到256MB的缓存,而普通PMR硬盘的缓存通常只有64MB。也正是由于这个过程比较复杂,所以在修改处理大量数据的时候会比较慢,时间久了对硬盘的读写性能会造成影响,甚至影响硬盘的寿命,造成数据损坏丢失等问题。所以相较于PMR的硬盘,SMR硬盘是不适合用来当做系统盘或者需要频繁读写的硬盘来用的,它更适合当做小编在开头所说的仓储盘来使用,用来备份、留存一些数据。尽管现在硬盘的整体寿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当你要选购硬盘作为计算机主力硬盘时,还是应该尽可能避免买到SMR硬盘。
3、如何区分自己的硬盘是PMR还是SMR?
不过,比较尴尬的是,目前硬盘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基本上是不会告诉你这块硬盘采用的是PMR还是SMR技术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网上很多小伙伴根据自己的自身经历以及经验常识,整理了一些方法来帮助大家辨别,这些方法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百分百确定硬盘是PMR还是SMR技术。IT之家小编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尽可能联系硬盘所属品牌的官方客服进行询问,这样得到的答案更为准确。当然如果你实在联系不上客服,那么小编也将网友整理的方法列在下方,供大家参考。
1、看容量。SMR是为了追求硬盘容量而产生的方案,所以SMR硬盘的容量一般是比较大的。通常来说,3.5寸硬盘大于1TB,或者2.5寸硬盘大于500GB的,就有可能是SMR硬盘了。
2、看缓存。刚才我们说到,SMR的技术特点导致它的缓存通常比较大,通常是128MB起步的。不过这个也不是定数,也有些SMR硬盘产品缓存比较小,只有64MB,但很少见,当然也有一些高端的PMR硬盘容量很大,缓存也能达到256MB。
3、还有一个办法是根据硬盘的总容量计算每片磁盘的容量,硬盘的磁盘片数大家需要到对应品牌官网上去查找技术文档,如果这个品牌的产品没有提供技术文档,也可以寻找官方的客服解决。当然,如果你联系上了客服,或许可以直接询问该产品是PMR还是SMR盘了。当你了解了每碟磁盘的容量时,可以大概估摸硬盘是SMR还是PMR了。通常2.5寸一般每碟是500G左右,大的也能到1TB,而3.5寸一般是1TB左右,大的话有1.5TB。
4、最后,Chiphell论坛有网友整理了市售3.5英寸SATA HDD的技术参数,涵盖了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3.5英寸机械硬盘,其中就有硬盘是采用PMR技术还是SMR技术的信息,这份列表也可供大家参考。
IO延迟与接口速率
平均寻道时间:平均寻道时间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磁头到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当单碟容量增大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减少,从而使平均寻道时间减少,加快硬盘访问速度。延迟可以简单理解成双击一个软件,从点击到完全打开需要的这段等待时间就是硬盘的延迟。因为硬盘此时正在调取用户需要软件的文件,然后传递给内存经过处理发回给CPU。因为内存和CPU性能相比硬盘要快很多,所以基本等待时间都是硬盘在处理文件,所以硬盘延迟快就证明系统响应时间快。下面是7款容易得1TB硬盘在2010年的横评。
主流1TB硬盘延迟对比(来源:中关村在线)
不过从上面的对比来看,机械硬盘由于转速原因,延迟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不过我们发现7200转主流转速的延迟就要低于5400转的硬盘延迟,可见如果转速越高就会响应缩短延迟,就像西数迅猛龙万转硬盘一样,延迟已经不足10毫秒。
虽然机械硬盘延迟一再下调,但是都赶不上固态硬盘不足1毫秒的速度,所以固态硬盘凭借独特的构造取得了机械硬盘永远达不到的成绩。所以对于机械硬盘延迟问题,我们可以关注,但是相对来说14毫秒与12毫秒在理论上差距并不大,也不必太放在心上。
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依旧跑不出理论性能6Gbps
SATA3.0的正式名称是SATA Revision 3.0,或者SATA 6Gbit/s,6Gbit/s即每秒可传输6G比特数据。常见的SATA固态硬盘在CrystalDiskMark测得的顺序读取速度都在550MB/s左右,为什么SATA固态硬盘跑不到理论速度?
数据在电脑中以二进制0和1来表达,在传输过程中为保持信号DC平衡,连续的0或1不能超过5位。因此需要使用8B/10B算法将1个字节对应的8个比特数据编码成10比特。8B/10B编码广泛应用于SATA3.0、USB3.0和PCIE1.0/2.0中,它确保了数据传输稳定,但也会损失20%的传输带宽。
数据在SATA中的传输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传输层将控制信息和要传输的数据被封装在帧信息结构(FIS)当中,并负责流量管理和控制。
链路层计算CRC纠错信息、加扰并进行8B/10B编码,再加上SOF和EOF封装成Frame。
这些复杂的控制过程都会产生一定的延迟和损耗,所以最终能实现的速度就会比600MB/s的理论数值低一些。
作为普通消费者无需详细了解这些复杂的技术细节。只需知道固态硬盘很少用到出纯粹的顺序读取或顺序写入,作为系统盘使用时处理的更多是随机存取,特别是读取和写入一起发生的混合读写,而这些使用模式通常并不会触及到SATA3.0的带宽限制。
能长久占据主流的接口,一定具备不一样的优势。SATA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大硬盘厂商的支持。
1、更强的纠错能力
S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起点更高的主流规范
SATA1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高;在SATA2的数据传输率达到300MB/s,而SATA3已经达到600MB/s的高数据传输率。SATA规范均保留了多种向后兼容方式,在使用上不存在兼容性的问题。
3、带有热插拔功能
利用这一功能可以更加方便的组建磁盘阵列。串口的数据线由于只采用了四针结构,因此相比较起并口安装起来更加便捷,更有利于缩减机箱内的线缆,有利散热。
2004年开发的eSATA,或称外部串行ATA,使得仅需通过外部连接即可完成与外部储存设备的高速数据传输。eSATA技术支持热插拔,连接线最长可达2米。
eSATA仅仅是一种扩展SATA接口,是用来连接外部而不是内部SATA设备;对eSATA接口的描述就是,基于标准的SATA线缆和接口,连接处加装了金属弹片来保证物理连接的稳固性。
SATA接口的设计仅供作为使用于系统机箱内。eSATA的出现将使得用户可以在电脑外部连接SATA硬盘而不像过去只能局限于电脑内部。eSATA最高提供3000Mb/s的数据传输速度。两者由于接口不同,并不兼容,需要使用转换线,转换时需要注意eSATA没有供电,直接接SATA的话需要有单独的供电。
随着自动化工业水平的提升,SATA接口的线缆也进一步改变了自身的性能,从不同适配角度满足客户的专业需求。以下6款,线缆具备屏蔽属性,并且各具特色。
SATA接口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容量存储和可移动存储驱动器(如CD和DVD)的标准连接。现在SSD使用SATA的情况越来越少,逐渐被PCI Express所取代,HDD仍然主要使用SATA接口。当前版本是SATA 6G,也称为SATA-III或SATA-600,理论传输速率为600MB/s,也因此得名SATA-600。使用SATA SSD可以实现超过500MB/s的顺序写入和约550MB/s的读取速度。SATA 6G向下兼容,但SATA-I和SATA-II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eSATA:用于外部硬盘的SATA接口
eSATA(external SATA)将内部接口引出以连接外部硬盘,eSATA的传输速率与SATA相同。eSATA无法传输电源,通常需要通过单独的电源适配器供电。出于这个原因,通常将eSATA与USB结合在一个连接中,连接的eSATA设备通过USB部分获得电源,数据通过eSATA部分传输。
eSATA在笔记本电脑上已经很少见了,已经被USB取而代之;只是偶尔用于网络存储设备(NAS)连接外部硬盘驱动器。
SATAe:未能广泛使用的SATA 6G升级版
SATAe或称为SATA Express,原本被视为SATA 6G的升级版本,但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该概念是使用PCI Express而不是SATA来进行SSD的物理传输。通过将两个SATA端口捆绑并通过PCI Express传输,原先的SATA 6G速度将翻倍,就创建了一个PCIe x2的连接,在PCIe 2.0下,相当于1,000MB/s,而在PCIe 3.0下则为2,000MB/s。
为了保持SATAe的向下兼容性,接口具有三部分设计。可以连接两个SATA硬盘,传输速度将降为SATA速度。除了两个SATA插座外,连接器还具有用于PCIe时钟信号和电源供应的区域。然而,相应的闪存驱动器从未得到普及,其主要原因是两个PCIe通道的限制。相比之下,M.2 SSD驱动器利用了最多四个PCIe通道。在PCIe 3.0下,它们可以达到接近4,000MB/s的速度。
希捷首发二代MACH.2硬盘:性能直追SSD
一般单个机械硬盘的读取速度大约在200MB/s左右,在跟SSD硬盘的竞争中,HDD机械硬盘几乎各项指标都要落败,性能更是被甩开很远,读写速度多在300MB/s以内,不过希捷早就研发了MACH.2硬盘,性能直接翻倍,现在第二代MACH.2硬盘在2022年也上市了。
MACH.2硬盘指的是Multi Actuator多驱动器,在当前HDD硬盘一套伺服器基础上增加了一套驱动系统,相当于两套系统同时运行,因此性能轻松翻倍。它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在一块硬盘中有两套驱动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硬盘里面其实是有两个硬盘同时工作,相当于RAID0模式,速度自然更快。
希捷之前演示的MACH.2硬盘硬盘速度可以翻倍到480MB/s,IOPS性能当然也翻倍了,现在首发的则是二代MACH.2硬盘,虽然没看到官方对新一代MACH.2技术的介绍,不过从规格表上来看,速度更快了。目前MACH.2二代硬盘主要是Exos 2X14系列,最高14TB容量,7200RPM转速,最大速度超过了524MB/s、500MB/s,寻道时间只有4.16毫秒。
这个性能是什么概念?500MB/s的速度已经达到了SATA接口SSD的水平,连续读写能力不输固态,甚至比TLC、QLC硬盘的缓存外速度高得多,后者通常在100MB/s内。MACH.2硬盘的随机速度当然也翻倍了,不过IOPS依然在300-400左右,跟SSD还是没得比的,毕竟这是SSD的先天优势,闪存没有寻道时间一说,普通SSD的IOPS性能都是10万到100万级别的。
扩展了使用多传动器(Mach.2)技术的Exos系列产品线,推出了Exos 2X18系列硬盘,其中包括了16TB和18TB型号,相比比上一代产品的14TB有着更大的容量。除了一般的SATA 6 Gbps接口,还有提供SAS 12 Gbps接口产品。这些新款硬盘不但有更大的容量,还有更高的性能,采用了第二代Mach.2技术。据希捷的介绍,Exos 2X18 SATA版本的最大持续传输速率为554 MBps,而SAS版本为545 MBps,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机械硬盘。此外,这些硬盘的平均延迟为4.16毫秒,随机读/写IOPS(4K QD16)为 304/560。
Exos 2X18系列硬盘仍采用传统磁记录技术(CMR)技术,转速为7200 RPM,具有256MB缓存,并完全支持希捷数据中心技术,包括 PowerChoice(用于管理空闲功耗)、PowerBalance(用于管理活动功耗)和热插拔支持。
希捷计划更广泛地使用Mach.2技术,这能将使硬盘效能倍增,自2017年底以来,希捷一直在与微软合作进行试验,未来很可能逐渐成为产品线的标准配置。不过采用Mach.2技术、充氦密封设计的硬盘本质上是两个可独立寻址的逻辑硬盘,因此需要在主机端进行一些软件调整。同时性能的提升是以牺牲功耗为代价,Exos 2X18系列硬盘空闲时功耗为7.8W/8W(SATA/SAS版),重负载下的功耗为13.5W/12.8W(SATA/SAS版),与以往采用第一代Mach.2技术的产品基本相同。由于是面向数据中心的产品,Exos 2X18系列硬盘支持7x24的使用环境,希捷还提供了五年报修。希捷也没有透露具体的价格,因为定价很大程度取决于数量和实际配置。
参考文档:
SATA存储技术.串行ATA.SATA.Storage.Technology.Serial.ATA.pdf
该文章最后由 阿炯 于 2024-06-09 18:25:58 更新,目前是第 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