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Linux安全管理技巧经验总结
2010-01-15 10:35:06 阿炯

由于Linux操作系统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免费操作系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随着Linux操作系统在我国的不断普及,有关的政府部门更是将基于Linux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操作系统提高到保卫国家信息安全的高度来看待,因此我们不难预测今后Linux操作系统在我国将得到更快更大的发展。虽然Linux与UNIX很类似,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重要的差别。对于众多的习惯了UNIX和Windows NT的系统管理员来讲,如何保证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实用的Linux安全管理经验。

一、文件系统
在Linux系统中,分别为不同的应用安装单独的主分区将关键的分区设置为只读将大大提高文件系统的安全。这主要涉及到Linux自身的ext2文件系统的只添加(只添加)和不可变这两大属性。
●文件分区Linux的文件系统可以分成几个主要的分区,每个分区分别进行不同的配置和安装,一般情况下至少要建立/、/usr/local、/var和/home等分区。/usr可以安装成只读并且可以被认为是不可修改的。如果/usr中有任何文件发生了改变,那么系统将立即发出安全报警。当然这不包括用户自己改变/usr中的内容。/lib、/boot和/sbin的安装和设置也一样。在安装时应该尽量将它们设置为只读,并且对它们的文件、目录和属性进行的任何修改都会导致系统报警。当然将所有主要的分区都设置为只读是不可能的,有的分区如/var等,其自身的性质就决定了不能将它们设置为只读,但应该不允许它具有执行权限。
●扩展ext2使用ext2文件系统上的只添加和不可变这两种文件属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级别。不可变和只添加属性只是两种扩展ext2文件系统的属性标志的方法。一个标记为不可变的文件不能被修改,甚至不能被根用户修改。一个标记为只添加的文件可以被修改,但只能在它的后面添加内容,即使根用户也只能如此。
可以通过chattr命令来修改文件的这些属性,如果要查看其属性值的话可以使用lsattr命令。要想了解更多的关于ext2文件属性的信息,可使用命令man chattr来寻求帮助。这两上文件属性在检测黑客企图在现有的文件中安装入侵后门时是很有用的。为了安全起见,一旦检测到这样的活动就应该立即将其阻止并发出报警信息。
如果你的关键的文件系统安装成只读的并且文件被标记为不可变的,入侵者必须重新安装系统才能删除这些不可变的文件但这会立刻产生报警,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被非法入侵的机会。
●保护log文件当与log文件和log备份一起使用时不可变和只添加这两种文件属性特别有用。系统管理员应该将活动的log文件属性设置为只添加。当log被更新时,新产生的log备份文件属性应该设置成不可变的,而新的活动的log文件属性又变成了只添加。这通常需要在log更新脚本中添加一些控制命令。

二、备份
在完成Linux系统的安装以后应该对整个系统进行备份,以后可以根据这个备份来验证系统的完整性,这样就可以发现系统文件是否被非法窜改过。如果发生系统文件已经被破坏的情况,也可以使用系统备份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CD-ROM备份当前最好的系统备份介质就是CD-ROM光盘,以后可以定期将系统与光盘内容进行比较以验证系统的完整性是否遭到破坏。如果对安全级别的要求特别高,那么可以将光盘设置为可启动的并且将验证工作作为系统启动过程的一部分。这样只要可以通过光盘启动,就说明系统尚未被破坏过。如果你创建了一个只读的分区,那么可以定期从光盘映像重新装载它们。即使象/boot、/lib和/sbin这样不能被安装成只读的分区,你仍然可以根据光盘映像来检查它们,甚至可以在启动时从另一个安全的映像重新下载它们。
●其它方式的备份虽然/etc中的许多文件经常会变化,但/etc中的许多内容仍然可以放到光盘上用于系统完整性验证。其它不经常进行修改的文件,可以备份到另一个系统(如磁带)或压缩到一个只读的目录中。这种办法可以在使用光盘映像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再进行额外的系统完整性检查。
既然现在绝大多数操作系统现在都在随光盘一起提供的,制作一个CD-ROM紧急启动盘或验证盘操作起来是十分方便的,它是一种十分有效而又可行的验证方法。

三、改进系统内部安全机制
可以通过改进Linux操作系统的内部功能来防止缓冲区溢出攻击这种破坏力极强却又最难预防的攻击方式,虽然这样的改进需要系统管理员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但对于许多对安全级别要求高的Linux系统来讲还是很有必要的。
●Solaris Designer的安全Linux补丁Solaris Designer用于2.0版内核的安全Linux补丁提供了一个不可执行的栈来减少缓冲区溢出的威胁,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缓冲区溢出实施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入侵者必须能够判断潜在的缓冲区溢出何时会出现以及它在内存中的什么位置出现。缓冲区溢出预防起来也十分困难,系统管理员必须完全去掉缓冲区溢出存在的条件才能防止这种方式的攻击。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甚至包括Linux Torvalds本人也认为这个安全Linux补丁十分重要,因为它防止了所有使用缓冲区溢出的攻击。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些补丁也会导致对执行栈的某些程序和库的依赖问题,这些问题也给系统管理员带来的新的挑战。不可执行的栈补丁已经在许多安全邮件列表(如securedistros@nl.linux.org)中进行分发,用户很容易下载到它们等。
●StackGuardStackGuard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安全补丁工具。你可以使用经StackGuard修补过的gcc版本来重新编译和链接关键的应用。
StackGuard进行编译时增加了栈检查以防止发生栈攻击缓冲区溢出,虽然这会导致系统的性能略有下降,但对于安全级别要求高的特定应用来讲StackGuard仍然是一个十分管用的工具。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使用了SafeGuard的Linux版本,用户使用StackGuard将会更加容易。虽然使用StackGuard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约10~20%,但它能够防止整个缓冲区溢出这一类攻击。
●增加新的访问控制功能Linux的2.3版内核正试图在文件系统中实现一个访问控制列表,这要可以在原来的三类(owner、group和other)访问控制机制的基础上再增加更详细的访问控制。在2.2和2.3版的Linux内核中还将开发新的访问控制功能,它最终将会影响当前有关ext2文件属性的一些问题。与传统的具有ext2文件系统相比它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确的安全控制功能。有了这个新的特性,应用程序将能够在不具有超级用户权限的情况下访问某些系统资源,如初始套接等。
●基于规则集的访问控制现在有关的Linux团体正在开发一个基于规则的访问控制(RSBAC)项目,该项目声称能够使Linux操作系统实现B1级的安全。RSBAC是基于访问控制的扩展框架并且扩展了许多系统调用方法,它支持多种不同的访问和认证方法。这对于扩展和加强Linux系统的内部和本地安全是一个很有用的。

安全基线配置核查(或检查)的简称,是一种评估系统安全状态的方法,通过检查特定的配置和设置,验证系统是否符合组织或行业的最低安全标准,例如服务器上的账号、口令、日志、认证授权合规性配置等。以发现薄弱或未满足要求的配置、是否存在漏洞和隐患,防止攻击者恶意攻击或访问。基线核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机、中间件、数据库的配置。几个常用的基线检查软件。

1. Rkhunter
Rkhunter(Rootkit Hunter)是一个用于检测rootkits、后门、恶意软件和其他潜在的系统安全问题的工具。使用以下命令安装和运行Rkhunter:
apt-get install rkhunter       # Ubuntu/Debian
yum install rkhunter           # CentOS/RHEL
rkhunter –update
rkhunter –propupd
rkhunter –check

Rkhunter将执行多个检查并生成报告。注意,如果发现了潜在的问题,应该仔细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Lynis
Lynis是一个强大的开源安全审核工具,可以评估和提高Linux和UNIX系统的安全性。以下命令可用于安装和运行Lynis:
apt-get install lynis       # Ubuntu/Debian
yum install lynis           # CentOS/RHEL
lynis audit system

Lynis将执行一系列的系统和应用程序检查,包括文件完整性、授权、防火墙设置、进程、用户等。生成的报告将包含发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

3. OpenSCAP
OpenSCAP(Open Security Content Automation Protocol)是一个开源安全合规性解决方案,可以用于自动化安全配置审计和漏洞扫描。以下命令可用于安装和运行OpenSCAP:
apt-get install openscap-utils       # Ubuntu/Debian
yum install openscap-utils           # CentOS/RHEL
oscap xccdf eval –profile  –results  

这个命令将根据所选择的配置文件对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审计,并生成一个结果XML文件。

4. Bastille
Bastille是一个用于安全系统配置和强化的自动化工具。以下命令可以安装和运行Bastille:
apt-get install bastille       # Ubuntu/Debian
yum install bastille           # CentOS/RHEL
bastille

安装后,Bastille将引导您完成一系列的安全配置步骤,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5. Tiger
Tiger是一个用于系统安全性审计的工具,它检查系统配置文件、启动文件、授权等,并生成相应的报告。以下命令可用于安装和运行Tiger:
apt-get install tiger       # Ubuntu/Debian
yum install tiger           # CentOS/RHEL
tiger

Tiger将运行多个检查并生成一个详细报告,其中包含系统安全性的问题和建议。

以上是几个常用的Linux基线检查命令,它们可以帮助您评估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要获得更详细的信息请查阅相应的文档和手册。

四、设置陷井和蜜罐
所谓陷井就是激活时能够触发报警事件的软件,而蜜罐(honey pot)程序是指设计来引诱有入侵企图者触发专门的报警的陷井程序。通过设置陷井和蜜罐程序,一旦出现入侵事件系统可以很快发出报警。在许多大的网络中,一般都设计有专门的陷井程序。陷井程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发现入侵者而不对其采取报复行动,另一种是同时采取报复行动。设置蜜罐的一种常用方法是故意声称Linux系统使用了具有许多脆弱性的IMAP服务器版本。当入侵者对这些IMAP服务器进行大容量端口扫瞄就会落入陷井并且激发系统报警。
另一个蜜罐陷井的例子就是很有名的phf,它是一个非常脆弱的Web cgi-bin脚本。最初的phf是设计来查找电话号码的,但它具有一个严重的安全漏洞:允许入侵者使用它来获得系统口令文件或执行其它恶意操作。系统管理员可以设置一个假的phf脚本,但是它不是将系统的口令文件发送给入侵者,而是向入侵者返回一些假信息并且同时向系统管理员发出报警。
另外一类蜜罐陷井程序可以通过在防火墙中将入侵者的IP地址设置为黑名单来立即拒绝入侵者继续进行访问。拒绝不友好的访问既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Linux内核中的防火墙代码非常适合于这样做。

五、将入侵消灭在萌芽状态
入侵者进行攻击之前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端号扫瞄,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和阻止入侵者的端号扫瞄行为,那么可以大大减少入侵事件的发生率。反应系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状态检查包过滤器,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入侵检测系统或可配置的防火墙。
●Abacus Port SentryAbacus Port Sentry是开放源代码的工具包,它能够监视网络接口并且与防火墙交互操作来关闭端口扫瞄攻击。当发生正在进行的端口扫瞄时,Abacus Sentry可以迅速阻止它继续执行。但是如果配置不当,它也可能允许敌意的外部者在你的系统中安装拒绝服务攻击。
Abacus PortSentry如果与Linux中透明的代理工具一起使用可以提供一个非常有效地入侵防范措施。这样可以将为所有IP地址提供通用服务的未使用端口重定向到Port Sentry中,Port Sentry可以在入侵者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及时检测到并阻止端口扫瞄。Abacus Port Sentry能够检测到慢扫瞄(slow scan),但它不能检测到结构化攻击(structured attack)。这两种方式最终目的都要试图掩盖攻击意图。慢扫瞄就是通过将端口扫瞄分散到很长的时间内来完成,而在结构化的攻击中,攻击者试图通过扫瞄或探测多个源地址中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攻击目标。
正确地使用这个软件将能够有效地防止对IMAP服务大量的并行扫瞄并且阻止所有这样的入侵者。Abacus Sentry与Linux 2.2内核的IPChains工具一起使用时最有效,IPChains能够自动将所有的端口扫瞄行为定向到Port Sentry。Linux 2.0内核可以使用IPChains进行修补,Abacus Port Sentry也可以与早期的2.0版内核中的ipfwadm工具一起使用,ipfwadm在2.2版本以后被IPChains取代了。
Abacus Port Sentry还可以被配置来对Linux系统上的UDP扫瞄作出反应,甚至还可以对各种半扫瞄作出反应,如FIN扫瞄,这种扫描试图通过只发送很小的探测包而不是建立一个真正的连接来避免被发现。
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使用专门的入侵检测系统,如ISS公司的RealSecure等,它们可以根据入侵报警和攻击签名重新配置防火墙。但这样的产品一般价格较高,普及的用户承受起来有困难。

六、反攻击检测
系统主要通过阻止入侵企图来防止入侵,而反攻击系统则可以反向进行端口扫瞄或发起其它的攻击,这一着让入侵者不仅入侵阴谋未能得逞,反而“引狼入室”,招致反攻击。有些安全系统如Abacus Sentry具有一定的反攻击能力。比如有的站点有了防止用户通过telnet进行连接,在应答telnet连接请求时,系统将返回一些不受欢迎的恶意信息。这只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轻微的反攻击措施。一般情况下并不提倡使用反攻击功能,因为这样的反攻击措施很容易被非法利用来攻击其它的系统。

七、改进登录
服务器将系统的登录服务器移到一个单独的机器中会增加系统的安全级别,使用一个更安全的登录服务器来取代Linux自身的登录工具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在大的Linux网络中,最好使用一个单独的登录服务器用于syslog服务。它必须是一个能够满足所有系统登录需求并且拥有足够的磁盘空间的服务器系统,在这个系统上应该没有其它的服务运行。更安全的登录服务器会大大削弱入侵者透过登录系统窜改日志文件的能力。
●安全syslog即使使用单独的登录服务器,Linux自身的syslog工具也是相当不安全的。因此,有人开发了所谓的安全log服务器,将密码签名集成到日志中。这会确保入侵者即使在窜改系统日志以后也无法做到不被发现。现在最常用的用于取代syslog的安全log服务器称为“安全syslog(ssyslong)”,用户可以从Core SDI站点http://www.core-sdi.com/ssylog处下载这个工具。这个守护程序实现一个称为PEQ-1的密码协议来实现对系统日志的远程审计。即使在入侵者获得系统超级用户权限的情况下也仍然可以进行审计,因为协议保证了以前以及入侵过程中的的log信息没有审计者(在远程可信任的主机上)的通知无法被修改。
●syslog-ng另一个取代syslog的工具是syslog-ng(下一代的syslog)。这是一个更加可配置的守护进程,它提供了密码签名来检测对日志文件的窜改。密码安全登录服务器和远程审计功能一起可以使入侵者极难进行日志窜改并且非常容易被检测到这样的不良企图。用户可以从www.babit.hu/products/syslog-ng.html处下载这个工具。

八、使用单一登录
系统维护分散的大网络环境中的多个用户帐号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讲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现在有一些单一的登录(sign on)系统不仅可以减轻管理员的负担,而同时还提高了安全级别。网络信息服务(NIS)是一个很好的单一登录系统,它在Sun公司的Yellow Page服务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它的基本安全特性不够健状,由于不断有一些bug和脆弱性被公布,因此有人戏称它为网络入侵者服务(Network Intruder Service)。NIS的更新版本NIS+原NIS的不足进行了改进,现在已经有了用于Linux的NIS+版本。
Kerberos也是一种非常有名的单一登录系统。Kerberos v4具有一些很有名的安全漏洞,如入侵者可以离线进行穷尽攻击Kerberos cookie而不会被发现。Ketberos v5大大进行了改进,不会再有v4的问题。
在大的网络中,象NIS和Kerberos这样的单一的登录系统虽然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它不利的一面。一方面,在不同系统上都具有认证机制有助于隔离该功能并且减少它与其它服务相互之间的影响。另一方面,一旦一个系统中的某个帐号被破坏,所有可通过这个帐号访问的系统都将同样遭到破坏。因此在单一的登录系统中特别要求具有较高防猜测水平的口令字。
基于Windows的网络在Windows NT域系统中有自己的单一登录系统。Linux系统可以根据Windows系统进行认证。这允许用户在Windows系统下修改、维护和管理它们的帐号和口令字并且修改结果会在同时在UNIX登录中得到体现。如使用pam_smb,Linux系统可以根据Windows SMB Domain进行认证。这在以Windows网络管理为中心的网络中是相当方便的,但它也带来了Windows认证系统自身的一些不安全性。

九、掌握最新安全产品和技术
作为一个系统管理员,还必须时刻跟踪Linux安全技术的发展动向,并且适时采用更先进的Linux安全工具。目前国际上有许多有关Linux安全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目前至少有三个安全Linux项目已经启动,每个项目的目标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它们分别是:
●安全Linux(Secure Linux)(www.reseau.nl/securelinux)项目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用于Internet服务器系统的安全的Linux分发。该项目管理者正寻求在这个产品中集成强大的密码和一些额外的Web服务器功能。既然它是在美国之外创建的,人们可望能够得到改进的密码安全而不会受到美国安全产品出口法律的限制。
●Bastille LinuxBastille Linux(www.bastille-linux.org)项目寻求在Linux环境中建立一个类似OpenBSD的标准。该项目宣称的目标是为台式机创建一个安全的分发,使网络管理者可以不用担心用户的安全。
●Kha0s LinuxKha0s Linux(www.kha0s.org)正寻求创建了一个具有强加密和类似OpenBSD的安全政策的最小的安全Linux分发。该小组目前正在它的Web站点上请求全球用户和厂商的参与和合作。
除此之外,下面两点对于管理员提高Linux安全管理水平也是十分有用的:访问安全Linux邮件列表现在有许多关于Linux安全的邮件列表,如securedistros@nl.linux.org、Kh a0s-dev@kha0s.org等,经常访问这些邮件列表可以得到大量的安全信息。
还有另一个通用的邮件列表是security-audit@ferret.lmh.ox.ac.uk,它是专门讨论源代码的安全审计的。这个列表可能与其它的邮件列表有大量的重复,但如果想了解源代码审计和相关的安全问题的话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十、高危端口清单

1. 文件传输相关端口:

• TCP 20、21:FTP 服务(文件传输协议)端口,FTP 传输数据时未加密,容易受到攻击,如匿名上传下载、爆破、嗅探、远程执行等攻击,可能导致敏感文件泄露。

• TCP 69:TFTP 服务(简单文件传输系统)端口,可被用于尝试下载目标设备的各类重要配置文件,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 TCP 873:RSYNC 服务(数据镜像备份工具)端口,可能存在匿名访问和文件上传的安全隐患。

2. 远程连接相关端口:

• TCP 23:Telnet 服务(远程终端协议)端口,Telnet 以明文传输数据,容易被嗅探和中间人攻击,可导致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被窃取。

• TCP 3389:Windows RDP 服务(远程桌面协议)端口,虽然是合法的远程管理端口,但如果配置不当或存在漏洞,可能会被攻击者利用进行爆破等攻击,获取远程桌面访问权限。

• TCP 22:SSH 服务(安全外壳协议)端口,尽管 SSH 本身提供加密,但如果 SSH 版本过低或存在配置漏洞,可能会被攻击者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尝试爆破、中间人攻击等。

• TCP 1723:PPTP 服务(点对点隧道协议)端口,可被用于建立虚拟专用网络连接,若被攻击者利用,可能会突破网络边界,进入内网。

• TCP 1194:OpenVPN 服务(虚拟专用通道)端口,与 PPTP 类似,攻击者可能会想办法获取 VPN 账号,进入内网。

3. 网络服务相关端口:

• TCP/ UDP 53:DNS(域名系统)端口,可能会受到 DNS 溢出、远程代码执行、允许区域传送、DNS 劫持、缓存投毒、欺骗以及各种基于 DNS 隧道的远控等攻击。

• TCP 25:SMTP 服务(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端口,可被用于邮件伪造、使用 vrfy/expn 命令查询邮件用户信息等,可能导致垃圾邮件、邮件欺诈等问题。

• TCP 110:POP3 服务(邮件协议版本 3)端口,可能会受到爆破、嗅探等攻击,导致邮件账号信息泄露。

• TCP 135:实际上是一个 Windows NT 漏洞,开放的 135 端口容易引起外部的“snork”攻击。

• TCP 137、139、445:SMB(NetBIOS 协议)端口,可被尝试爆破以及利用 SMB 自身的各种远程执行类漏洞,如 MS08 - 067、MS17 - 010 等,可能导致文件共享被非法访问、恶意代码执行等问题。

• UDP 137、138:NetBIOS 相关的 UDP 端口,也存在被攻击利用的风险,如信息泄露、网络嗅探等。

• TCP 389:LDAP 服务(轻量目录访问协议)端口,可能存在 LDAP 注入、匿名访问、弱口令等安全问题,导致目录信息泄露。

4. 数据库相关端口:

• TCP 1433:SQL Server 服务(数据库管理系统)端口,可能会受到注入、提权、SA 弱口令、爆破等攻击,导致数据库数据泄露、被篡改等问题。

• TCP 3306:MySQL 服务(数据库)端口,存在注入、提权、爆破等安全风险。

• TCP 5432:PostgreSQL 服务(数据库)端口,可能会被攻击者利用进行爆破、注入、弱口令攻击等。

• TCP 1521:Oracle 数据库的监听端口,可能会受到 TNS 爆破、注入等攻击。

5. 应用服务相关端口:

• TCP 5000:可能被用于 Flask、Sybase/DB2 等服务,存在爆破、注入等安全风险。

• TCP 3128:Squid 服务(代理缓存服务器)端口,若存在弱口令问题,可能会被攻击者利用,获取代理服务的访问权限。

• TCP 3690:SVN 服务(开放源代码的版本控制系统)端口,可能存在 SVN 泄露、未授权访问等问题,导致代码泄露。

• TCP 8080 - 8089、8440 - 8450:这些是常用的 Web 服务相关端口,可能存在各种 Web 应用漏洞,如 Web 中间件漏洞、Web 框架漏洞等,可被攻击者利用进行攻击。

6. 其他端口:

• TCP 2082、2083:Cpanel 服务(虚拟机控制系统)端口,可能存在弱口令等安全问题,导致虚拟机被非法控制。

• TCP 2181:Zookeeper 服务(分布式系统的可靠协调系统)端口,可能存在未授权访问的风险,导致分布式系统的配置信息泄露。

• TCP 2601、2604:Zebra 服务(Zebra 路由)端口,存在默认密码风险,可能被攻击者利用进入路由器管理界面。

• TCP 5554:曾被用于一种新蠕虫病毒——震荡波(worm.sasser)开启 FTP 服务,主要用于病毒的传播。

• TCP 5900、5901、5902:VNC(虚拟网络控制台,远程控制)端口,若存在弱口令爆破风险,可能导致远程桌面被非法访问。

• TCP 5984:CouchDB 数据库的端口,可能存在未授权导致的任意指令执行风险。

• TCP 6379:Redis 数据库端口,可能存在未授权访问、弱口令爆破等安全风险。

• TCP 9200、9300:Elasticsearch(Lucene 的搜索服务器)端口,可能存在远程执行漏洞。

• TCP 11211:Memcached(缓存系统)端口,可能存在未授权访问风险。

• TCP 27017、27018:MongoDB(数据库)端口,可能存在爆破、未授权访问等安全风险。

7. 封禁危险端口的原则:

在封禁危险端口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业务可用性。
最小化端口开放原则

• 原则描述:仅开放业务上必需的端口,关闭所有不必要的端口。这是减少攻击面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 实施策略:在部署系统时,运维工程师应对每个服务所需的端口进行仔细评估,并确保只开放那些真正需要的端口。同时,对于不再使用的服务或端口,应及时关闭。

风险评估与策略制定原则

• 原则描述:在进行端口封禁前,应对各端口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封禁策略。

• 实施策略:利用开源工具(如Nmap)或专业安全扫描产品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端口扫描,识别出所有开放的端口。然后,根据端口的用途、潜在风险以及业务需求,制定详细的封禁计划。对于高危端口,应优先进行封禁。

动态调整与优化原则

• 原则描述: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系统环境的变化,运维工程师应定期对端口封禁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

• 实施策略:定期审查现有的端口封禁策略,评估其是否仍然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如果发现某些端口已经不再需要或者新的服务需要开放新的端口,应及时更新封禁策略。同时,随着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维工程师还应关注新的安全漏洞和攻击手段,及时调整封禁策略以应对新的威胁。

严格权限管理与审计原则

• 原则描述:对端口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管理,并进行定期审计,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和服务才能访问特定的端口。

• 实施策略:为每个端口设置明确的访问控制策略,包括允许的源IP地址、协议类型等。同时,建立定期的端口访问审计机制,对端口的访问记录进行监控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访问行为。

十一、多管齐下
任何一种单一的安全措施其防范能力都是有限的,一个安全的系统必须采取多种安全措施,多管齐下才能更好的保证安全。假如一个Linux系统采取了以上各种安全措施,那么要想侵入你的系统,攻击者将不得不绕过防火墙、避开入侵检测系统、跳过陷井程序、通过系统过滤器、逃过你的日志监视器、修改文件系统属性、破坏安全登录服务器才能最终达到目的。由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激发报警,因此入侵者要想侵入这样的系统而又不被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