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六大软件强国
2009-11-19 09:23:07 阿炯

一、美国

美国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南面,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圣塔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别称。硅谷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

硅谷是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尽管美国和世界其它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和中心,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

硅谷的主要区位特点是拥有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顶尖大学作为依托,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还包括加州大学系统的其它几所大学和圣塔克拉拉大学。结构上,硅谷以高新技术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同时拥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全球软件地位及概述: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生产国。拥有包括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甲骨文、微软等在内的众多全球顶尖软件公司,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服务供应国,软件贸易体量在全球举足轻重。美国在全球计算机软件行业中的地位可谓是一枝独秀,当今世界上尚无人能取代美国在这一智力密集型行业中的霸主地位。

据统计,世界软件产业年产值的四分之三出自美国的专业软件公司,每年为本国创造的利润高达数千亿美元。美国的软件产业无疑处于世界第一位。美国国内市场自不必说,在国际市场,美国的软件产品市场份额也占到了70%。值得一提的是,几十年来美国在软件产业的霸主地位却丝毫没有被动摇。即使是日本这个科技与经济强国,尤其在软件产业上同样不能与美国比肩。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据美国商务部数据,全球3.8万亿美元的信息技术(IT)市场中,超过1/4都在美国。曾经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为美国带来了105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拥有超过10万家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其中99%以上为中小型企业(少于500名员工)。

美国十大软件巨头:

1、微软公司:微软公司最为著名和畅销的产品为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系列软件,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世界PC软件开发的先导。2021年6月23日,微软市值突破2万亿元,是继苹果之后美国第二家市值突破2万亿元的企业。微软最受欢迎的产品是Windows,Office,Server和相关软件应用程序,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雷德蒙德。

2、谷歌公司:谷歌公司(Google,Inc.)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巨头,它是搜索技术的全球领导者,业务还包括广告,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企业和一些硬件产品。

3、甲骨文公司:甲骨文公司既是数据库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也是企业软件,中间件,服务和产品,以及计算机硬件的成熟供应商。

4、IBM:IBM拥有五个部门:全球技术服务,全球商业服务,软件,系统和技术,以及全球融资。IBM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IT公司之一,也是美国顶级软件公司之一。

5、惠普公司:惠普公司是一家面向个人消费者和大型企业的软件,解决方案,服务,技术和产品的全球供应商。

6、易安信公司:易安信公司(EMC Corp)主要负责软件和服务的开发,交付和支持,如信息基础架构,虚拟基础架构和基于云的产品。

7、Adobe系统公司:Adobe系统公司是美国顶级软件公司之一,以Adobe全家桶产品而闻名。公司提供各种内容管理软件产品和服务,兼容各种系统,产品,媒体和设备。

8、Salesforce.com,Inc.:salesforce.com的理念是:弱点攻一百次,巨人也会倒。从salesforce.com诞生之日起,其宣称要“摧毁软件产业”的宏伟目标就一直是全球软件业界关注的焦点。Salesforce.com,Inc.以制作CRM系统平台而出名。

9、VMware,Inc.:VMware,Inc.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帕罗奥多,提供虚拟化与云计算,以及相关软件和服务。

10、Intuit公司:Intuit公司(Intuit Corp.)是商业和金融领域的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消费群体包括小型企业,金融专业人士,机构和个人。

二、印度

班加罗尔的软件园: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科技中心。吸引了全球著名的英特尔、德州仪器、通用、微软、IBM、SAP、甲骨文以及很多全球最优秀的软件公司。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班加罗尔一跃成为世界信息技术的中心之一,从此成为世界各国一定会提起的印度城市。班加罗尔软件园作为印度软件业的龙头老大,其发展成就不亚于软件产业的整体发展成就。近十年来,印度软件业以平均每年30.88%的速度增长,软件出口则以平均每年34.09%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世界的平均15%的增长速度。

在技术方面,印度有170多家软件企业获得了ISO9000质量认证,是世界上软件企业获得该质量认证最多的国家。在全球71家达到“计算机软件成熟度模型CE-CMM”五级标准的企业中有近一半落户班加罗尔。班加罗尔软件园的技术分布合理。班加罗尔软件园先进的软件技术上加上印度廉价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其国际竞争力卓越,在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中有60%多来自印度。

全球软件地位及概述:印度的软件外包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龙头。印度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10亿人口中大约5亿是文盲,但是软件业的成就却举世瞩目。据印度软件行业协会统计,仅10年时间,印度软件业就将日本和欧洲远远抛在了后面,成为仅次于美国、雄居世界第二的软件大国。近几年,印度软件业的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在全球被评为软件能力成熟度五级的40家企业中,印度就有29家。同时,印度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软件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多的。

印度通过努力把软件行业做成了一个大品牌。印度在IT领域创造的辉煌,首先应归功于被誉为“计算机总理”的拉吉夫·甘地。他曾经于1984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治国方略,认为印度发展软件业具有三大突出优势:一是软件业是人口密集型而非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印度软件业的发达得力于拥有400万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二是发展软件业需要普及英语。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是长期英属殖民地,英语十分普及,储存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讲英语的科技人才库。三是发展软件业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印度历来是一个数学发达的国家,印度中学的数学课课时每年约达200小时。

印度十分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教授旁泽光雄指出,印度的软件业取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是重视数学教育。印度重视数学教育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软件行业的发展。

印度吸引大批印裔海外科技人才特别是软件人才回国服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大学毕业生流入美国的累计达54万,五所名牌理工学院毕业生有80%流入美国,美国硅谷的工作人员中有38%是印裔。制定上述政策后,使软件人才在印度本土找到了归属感,纷纷回国,减少了本国人才缺乏的危机。

印度的软件业已成为印度的明星产业,印度政府把普及计算机启蒙教育看成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前不久,印度政府决定将IT教育引入全国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学会电脑基本操作;初中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使用教育软件,通过电子邮件与他人联系;高中生熟练运用电脑,搜集整理数据并根据需要学会使用特定的技术服务软件。电子部与教育部还联合推出了一项“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以期唤起中学生学习电脑知识的热情。

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七万多人,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培训的模式培养的。究其原因,对软件市场开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

印度的软件业属于外向型产业,印度为争取更多的软件外包工程,扩大软件出口份额,政府鼓励软件公司办学,提高员工素质。比如以生产教育软件为主的印度著名软件公司--全国信息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在20个国家设立了800个教育中心,每年培训15万软件人才。印度阿普特克计算机教育公司在30个国家设立了1500个教育中心。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依靠联合国及英、美、苏、德等国的援助,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样板,集中力量兴办了五所既有公认的国际一流水平,又保持印度文化特色的理工学院。尤其是近些年来,印度理工学院之所以能不断地造就出世界一流的软件人才,一是不惜重金聘请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授课;二是每年从全国各地选拔最优秀的学生;三是学校的软件教育与产业互动非常密切;四是学校领导远见卓识的策略--充分利用业界的力量。

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的质量可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巴黎综合技术大学相媲美。其五所理工学院带动了印度全国一批综合性大学和各类学院的发展。由于学生所学知识与创新技术不脱节,是硅谷特别偏爱印度工程师的原因之一。

印度各邦政府纷纷以理工学院为示范,着手建立专门的软件学院。目前,班加罗尔、海得拉巴、马德拉斯等地的信息技术学院已建成,软件专业已成为年轻人报考大学的热门。印度软件业的飞速发展中给世界软件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三、爱尔兰

香农自由贸易区:香农开发区始建于1959年,核心区位于爱尔兰中西部的香农机场(在克莱尔郡境内,靠近利默里克市)。香农开发区跨越爱尔兰中西部五个郡,即利默里克郡(Limerick)、克莱尔郡(Clare)、奥菲莱郡(Offaly)南部地区、提帕拉里郡(Tipperary)北部地区和凯里郡(Kerry)北部地区。总面积2.43平方公里,人口约40.7万。整个地区拥有便利的水、陆、空交通条件,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高。

全球软件地位及概述:爱尔兰历史上被称作“欧洲乡村“、发达国家中的“第三世界”,自1994年以来,其GDP一直保持着9%左右的高增长率,2000年更达到10.5%,位居欧洲各国之首。尤其是其计算机软件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国际竞争能力。

据OECD(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早在2000年爱尔兰软件出口85亿美元(印度57亿美元、中国大陆2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软件出口国。目前在欧洲市场上,43%的计算机、60%的配套软件都是在爱尔兰生产的。爱尔兰由此赢得了“凯尔特(Celtic)虎”、“欧洲软件之都”、“新的硅谷”、“软件王国”、“有活力的高技术国家” 、“欧洲高科技中心”等美誉。爱尔兰的软件业可以说是硬功夫,有真正的从研究到出精品的实力。赫赫有名的世界三大游戏物理引擎之一的havok引擎就是爱尔兰研发的。

世界第一大软件出口国,爱尔兰在软件行业拥有国际公认的领先地位,曾经拥有 900 多家跨国和本土软件公司,每年输出160 亿欧元的产值。全球十大科技公司中有9家在爱尔兰开展了战略业务,包括微软、谷歌、苹果和Facebook。同时,由科学基金会建立并受到爱尔兰政府资助的世界级软件研究中心支撑着企业研发活动,助力爱尔兰成为全球软件业中心。

爱尔兰作为“软件之都”,其软件产业有自己鲜明的三个特点:

一是爱尔兰以出口为主。由于本国人口少、传统产业规模有限、市场需求也有限,爱尔兰较早地把软件产业发展的目光瞄准了国外市场,使自己的研究开发牢固地建立在国际市场的需求之上。特别是根据本国软件人力资源不同的特点,发展中间件产品,接受外包代工订单(以软件工程、项目为主),主攻非品牌软件出口。爱尔兰软件产品出口额曾经占出口总额的10%,早在2000年软件产品80%左右曾经用于出口。

二是生产本地化。据欧洲市场20多种不同语言的实际需要,爱尔兰将自己定位为“美国软件公司产品欧化版本的加工基地 ”,成为美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户和集散地。强调面向国际化的软件产品的系统化服务,提供从手册、包装、CD-ROM制作等全方位服务,并与美国有关机构联合建立风险基金。

三是爱尔兰软件企业规模较小。爱尔兰的软件企业绝大部分是在1996-1998年间创办的,几个人到几十个人的企业较多,上百人的规模就算大企业了。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大部分是在原来从事软件咨询与服务业务的公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为跨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提供咨询与服务;大部分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后期,找到了自我发展的定位和机会,开始形成了一些产品或产品方向;到现在大部分企业仍与美国一些大咨询公司保持着很好的业务关系;

爱尔兰打造世界级“软件之都”的有力措施:

爱尔兰大力实行税率优惠和政府补贴,鼓励外来投资。爱尔兰历届政府都鼓励外来投资,把吸引外资到爱尔兰投资办企业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实行税率优惠和政府补贴,并对投资者的利益予以保护。

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1998年7月31日前在当地注册的制造业公司,在2010年前最高只征收10%公司所得税,2011年提高至12.5%;对1998年7月31日前在当地注册的国际服务企业(如金融、批发、咨询),在2005年前最高只征收公司所得税10%,2006年提高至12.5%;对工厂、建筑和设备给予折旧补贴,不扣赋税;在爱尔兰获得专利并开发的产品免征所得税;公司利润可以自由汇出爱尔兰;在自由贸易区内注册的公司进口物品(包括主要设备)免征增值税;从非欧盟国家进口的用于储存、处理和加工的物品免征关税;出口到非欧盟国家的物品免征关税;对进入自由贸易区的物品处理没有时间限制;对欧盟国家进口的民用飞机配件免征关税。

津贴鼓励包括:对资本投资包括地基、建筑和设备给予补贴;对获准的研究和发展计划给予津贴;对劳力培训和管理给予津贴。

综上所述, 爱尔兰政府为软件企业提供多种财政补助(grants),主要包括资本补助、就业补助、研发补助与培训补助。

四、日本

九州的硅岛:日本九州岛是日本集成电路工业的重要基地。众所周知,IC工业又称微电子工业,是电子工业的心脏,在日本被称为产业的“粮食”,产业的“能源”。60年代末70年代初,九州岛开始发展IC工业,并且发展得十分迅速。早在1990年日本IC市场销售额曾经占世界市场销售总额的37.4%,位居全球首位,成为世界最大的IC生产国。九州几乎集中了日本全国IC产品产量的40%和产值的30%。被称为日本的“硅岛”。九州岛的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教育发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坐拥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劳动力,带领着日本的微电子工业走向世界。

全球软件地位及概述:日本是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强国,但很多人不知道日本也是软件强国。从经济实力及科研水平来看,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亚军。曾几何时,日本在汽车、家电、LSI等领域,一个一个地攻克了由美国人把持的堡垒,几乎成为了这些领域首屈一指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公司内部的自用软件开发占到了20%的比例,外包则达到惊人70%,这两种类型的定制开发就占用了日本IT投资的90%,而商业套装软件只占10%。美国企业则不同,他们在IT上的投资,要均衡得多,自研、外包和外购,基本是三分天下。而购买成熟的商业套装软件的比例高达29%,几乎是日本的三倍。

重要的是,日本的软件是依附在它强大的硬件后面,其发展策略采用了“藤蔓型”的依附战略,并非是独立“灌木型”的对外走独立品牌的道路。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在软件销售方面仅次于美国,其嵌入式软件能力令人称赞。比如日本的精密机床、机器人和汽车,是日本世界级品质的嵌入式软件的三大载体。值得一提的是,它不是不强大,而是不张扬。 日本软件与制造业,完全做到了夫唱妇随状态。

全球许多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专家曾经说,日本完全有可能取代美国在软件工程中的领先地位。日本为软件工程所作的努力中,不断强调质量、雇员人数和训练。可再利用性正在得到特别重视。据计算机辅助系统评价专家E·尤尔登说,在一家日本软件开发商店中,平均有70—80%的编码是重用的。

日本为什么会成为软件强国?答案是日本在平均水平非常高的IT环境下,通过拼命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及认真,仔细,严格的敬业精神,把一个传统的开发方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日积月累,取得了如此的巨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是领先的数据强国。日本是世界第三大国民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其地理位置使得群岛成为亚洲和北美之间的主要海底电缆互连点。日本拥有1.26亿人口,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互联网识字率达到93%。日本曾经在彭博创新指数中排名世界第二,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服务市场。该国受益于世界上最先进的电信网络之一,拥有6300万固定电话用户和1.58亿移动用户。

日本尤其以其电子工业而闻名,也是技术,机器人,机械,科学研究和医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国家。该国是许多跨国企业集团的所在地,比如著名的富士,索尼,松下,佳能,东芝,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和三菱。

日本是一个数据中心强国,包含多个数据中心集群,提供许多主机托管机会,全国有147个数据中心,183个服务提供商和4个网络结构。主要托管市场是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基于综合的数据中心密度和连通性分数,东京曾经在2018年赢得了Cloudscene的Fast 50 Markets中排名第17的位置。日本最多连接的主机托管数据中心主要由Equinix运营,Equinix占据了Cloudscene在该市场排名前十的排名前五位。

五、俄罗斯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被誉为俄罗斯的硅谷。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统称,始建于1957年,目前拥有30个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在内的综合科研实体。近50年来,它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科技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学城内有世界排名前200名的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核物理研究院。该地区产生多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据统计,科学城内常住人口中有71名院士,近200名教授。

全球软件地位及概述:俄罗斯的航天业久负盛名,而鲜为人知的是俄罗斯还拥有强大的IT产业,特别是其软俄罗斯强调开发独创性的信息技术,虽然其在个人电脑的硬件技术和半导体技术上落后于美国,但软件技术受到了高度重视,不输于美国,并形成了有别于欧美的技术体系。著名的Intel公司不仅将微处理器和主机板的软件开发交给了其俄罗斯研究院,而且将一些新技术开发和特殊的设计也交给了其俄罗斯研究院。

俄罗斯软件的传统悠久(远在前苏联时期)便伴随着科学密集型任务一同起步。苏联的第一个计算中心1955年在俄罗斯最大的高等学府(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建立,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全俄领先的计算研究机构。最初的软件系统是针对诸如气象学、无人和载人航天计划、空气动力学、电动力学、结构分析、数理经济学等领域开发的。在数值分析和规划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后,特别的“科学城”在全俄不同地区建立起来(例如莫斯科附近的泽廖诺格勒,或者新西伯利亚附近的“学术城”阿卡杰姆戈罗多克);还有精心筹划的科技学校,它们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先进技术与思想的前哨站。

俄罗斯对于IT服务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Sukharev 博士曾经被《纽约时报》称为“俄罗斯外包教父”。

俄罗斯拥有享誉世界的人均巨头,比如ABBYY、卡巴斯基实验室、Paragon Software都是90年代初期创立的俄罗斯著名品牌。

华为老板任正非曾经专门提到过俄罗斯的软件:“新西伯利亚大学连续六年拿到世界计算机竞赛冠军、亚军,但是所有冠军、亚军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资挖走了,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开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们来。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学与光学研究型大学(即圣光机大学)成立于1900年,前身是列宁格勒精密仪器与光学技术学校(1920年),后来发展成为列宁格勒国立精密机械和光学学院 (LITMO, 1930年 )。长久以来,学院遵循打造、培养高级专业工程师人才,储蓄后备力量的发展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曾经多次获得大学生编程世界锦标赛 (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冠军。据HackerRank网站的排名,俄罗斯在软件开发领域曾经多次把持世界第一位置;同时,俄罗斯在算法开发领域是全球无可争议的领先者。

俄罗斯拥有深厚的数学基础。比如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于2003年解出了千禧年大奖的难题之一。1991年以来共有6位俄罗斯数学家(现在或曾经在俄居住)获得数学最高奖项菲尔兹奖。他们是叶菲姆·泽尔曼诺夫、马克西姆·孔采维奇、弗拉基米尔·沃耶沃茨基、格里高利·佩雷尔曼、安德烈·奥昆科夫和斯坦尼斯拉夫·斯米尔诺夫。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2002-2003年证明庞加莱猜想,是目前(2021年)数学领域七大“千禧年难题”中最早也是唯一被破解的一个。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阿卡杰姆格罗多克被人们称为科学城,尽管从目前的资金和规模来看,科技城还无法与美国硅谷抗衡,但美国《财富》杂志已经作出了惊人的预言——新西伯利亚的科技城将成为下一个硅谷。科技城中一家名为诺夫软件(Novosoft)的软件公司首开外包先河,与世界巨头IBM进行合作。其后,跨国巨头趁着风潮纷至沓来,早在2000年IBM把目光瞄准此地之时,法国的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公司已经悄悄完成了在当地的圈地工作,创立了自己的研究发展实验室,成为该地区的投资先锋。早在2004年英特尔公司在这里开垦疆土,雇用了200名技术员为其优化微处理芯片。

IBM和诺夫软件的子公司阿克斯莫瑞(Axmor)共同合作,由阿克斯莫瑞公司为数字新媒体和开展小额银行业务的客户度身定做相关应用软件。阿克斯莫瑞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把区区3万美元的投资迅速扩充到了100亿美元,其大多数的客户都来自本国之外。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旗下的哈波传播公司(Harpo Productions)也慕名要求阿克斯莫瑞为其制作一个网络的接入端口。

俄罗斯软件技术水平很强,拥有很多世界级的软件巨头:

卡巴斯基:全球著名的安全杀毒软件。

Ngnix:分布式服务器领域很强势,几乎是互联网公司首选,至少60%的市场占有率。

WinRar/7zip压缩软件:windows和linux上用非常著名的压缩软件。

Jetbrains:大本营在圣彼得堡,其中android studio、intellij idea都是明星产品,遍布前后端开发。

Abbyy fineReader:在全球文本扫描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MetaTrader:全世界85%的证券公司首选的股指交易专用软件。

ClickHouse:Yandex 2016年开源的数据库。

Telegram:在全球安全通信领域独树一帜。

KOMPAS-3D:3D专注建模领域,拥有自己的特色

六、加拿大

加拿大卡尔顿高科技区:它位于渥太华西部。是加拿大科技核心区,集中了近400所大学、科研机构及高新开发公司从半导体器件、光纤通讯、激光空间与军用技术到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清洁技术,如今这里已经聚集了数千家高科技公司,被称为“北方硅谷”,被称为“北硅谷”。

全球软件地位及概述:加拿大是全球传统的软件强国。加拿大拥有著名的软件公司:Corel公司多媒体办公套装软件、OpenText大型软件公司,Houdini三维动画软件,Solido Design半导体设计,以及各类的Fintech等2B软件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总体的开发水平和实力仅次于美国、法国和德国。加拿大绝大部分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都是全球的首创,并且开发时间最早,而且拥有十分著名的创新体系。

加拿大行业软件公司大都出类拔萃,比如电力石油专业仿真软件CMG suite,CYME,PSCAD,几乎垄断了世界软件市场,加拿大还拥有多媒体办公软件、半导体设计、三维动画软件等数一数二的全球大公司。

加拿大CorelDRAW:是加拿大Corel软件公司开发的全球著名的矢量图形制作软件,是世界最早的Windows平台下的大型矢量图形制作软件,开创了此软件领域的先河。矢量图形软件虽是加拿大的全球首创,此软件特点是简单,灵活,轻松,高效。

Geosof:全球领先的著名软件,是加拿大多伦多的Geosoft公司开发的一系列地球科学软件;其客户包括:全球各大著名公司,比如Areva、淡水河谷、泰克资源、力拓集团、HudBay。

HYPERSIM:基于世界著名的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魁北克水电(Hydro-Quebec)开发的超大型电力系统的仿真测试软件和硬件。

RSCAD和硬件RTDS NovaCor:RTDS成为电力系统模拟器领域无可争议的全球领导者,由加拿大温尼伯的RTDS技术公司开发,作为同类产品中的第一款,RTDS模拟器是执行实时电力系统仿真的全球基准。

Houdini:是加拿大多伦多Sidefx公司开发的三维计算机图形软件,首次开发于1987年,在中国CG行业里已有大量应用。Houdini是完全基于节点模式设计的产物,其结构、操作方式等和其它的三维软件具有非常大差异。由于其功能过于强大,相比著名的maya要更加复杂,且属于程序类三维特效软件,因此,若学习此软件需要厚实的编程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Presagis:加拿大CAE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飞机全动模拟机制造商,在全球的飞行员训练领域有大量的应用,Presagis为一家为航空、军工、汽车等领域用户提供建模、仿真和嵌入式显示图形产品及解决方案的专业技术公司,Presagis致力于提供满足用户复杂应用需求的集成化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很多军事及工业巨头如波音、空客、洛克菲勒马丁等。Presagis是CAE飞机全动模拟机的软件开发平台。

快速回顾Corel Linux

曾试图与微软 Windows 竞争但最终失败的 PC 操作系统都采用了与 Windows 9x 相似的用户界面;其中一个是完全从零开始开发的BeOS,而另一个是以 Linux为基础的Lindows。

BeOS 和 Lindows 都是由新成立的公司创建的。然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另一个竞争者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软件公司:Corel,该公司于 1985 年在加拿大成立,成立之初,它的图形编辑器 CorelDRAW 曾是一款畅销的软件产品。1996 年 1 月,该公司决定从 Novell 收购 WordPerfect 文字处理程序,当时的交易价值为 1.8 亿美元。

根据 Deseret News关于该交易的报道,Corel 收购 WordPerfect 后,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仅次于微软。Corel 公司董事长 Michael Cowpland 表示,他希望公司能在消费互联网的早期阶段与微软展开正面对决。很明显,Corel 收购 WordPerfect 是为了争夺微软 不断增长的 PC 软件市场份额。然而,微软自己的 Word 软件正在成为文字处理领域的主导产品。因此在1999年,Corel 决定在最大的软件领域: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向微软发起挑战。

据CNN 1999 年 11 月报道,该公司在 Comdex 展会上首次发布了 Corel Linux 操作系统。ZDNet当时指出,该操作系统基于 Debian 2.2.12 版本的 Linux,Corel 选择该版本是因为它认为 Debian 有较高的编程质量。该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基于 KDE 1.1.2 桌面环境。对于当时使用过 Windows 9x 的人来说,这无疑是非常熟悉的,但它也提供了一些额外的功能,比如可以自定义用户界面的主题。它还拥有自己的文件管理器,在外观和操作上与 Windows 9x 上的文件管理器非常相似。另一个卖点是安装时间相对较短(在当时),在基于英特尔的 PC 上安装该操作系统大约需要 20 分钟。

该公司在推出 Corel Linux 操作系统时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是免费版本,任何人都可以从 Corel 的网站上下载;另一种是标准盒装版本,售价 49 美元,其中包括 30 天的免费电子邮件客户支持和一个有限版本的 WordPerfect。该操作系统还有一个豪华盒装版,售价 89 美元。人们不仅可以获得 Corel Linux 操作系统、完整的印刷手册、完整版 WordPerfect 以及 30 天的免费电子邮件和电话支持,甚至还可以在包装盒中获得一个小巧的 Linux 企鹅橡胶公仔。

遗憾的是,似乎没有人对使用他们基于 Linux 的操作系统感兴趣。2000 年 8 月,该公司发布了该操作系统的第二次重大升级,但也没有获得成功。据《连线》报道,2001 年 8 月,Corel 公司将其 Linux 业务出售给了一家名为 Xandros 的新创公司。该公司以 Xandros Desktop 为名销售 Corel Linux 版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Xandros 的软件最终被 PC/OpenSystems 收购,后者还拥有 Linspire(Lindows 的前身)。

Corel 公司本身继续提供 CorelDRAW、WordPerfect 和其他软件产品的版本。但在 2022 年 9 月,母公司重新命名为 Alludo,意为"你所做的一切"。它还是 WinZip、Parallels 等许多其他软件产品的母公司。


中国软件三十年:秩序的瓦解与重建

起势很快,但头开得不好。

作者|鹿尧
编辑|桑明强

在徐少春创立金蝶的时候,用友已经走过了5年光阴。在那之前,刚过完24岁生日的王文京,拉着公务员同事苏启强在中关村成立了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当时大多数企业仍然靠手工记账,王文京想让他们通过使用软件,搭建自己的财务系统。就像比尔·盖茨发誓要在23岁前赚上100万美金一样,他给自己定下的规划是十年赚到3000万。

回想上世纪90年代初,张朝阳刚刚赴美留学,史玉柱还在卖保健品,求伯君十多万行代码的wps吸引了雷军,徐少春借5000块钱开的爱普软件公司,还没有改名金蝶,快速扩张的亚信在美国纳斯达克刚刚上市。IBM、惠普、微软紧随Oracle陆续进入中国,在那个黄金遍地的年代,他们都把目光瞄准了这片热土。

后来东软、金山、用友、金蝶的名字流传开来,恒生、广联达、讯飞等后起之秀也都拿到融资,以用友、金蝶为首的本土软件厂商,甚至声称能和国际巨头SAP分庭抗礼。就像《硅谷之火》里说的:历史已经验证,未来人们购买软件将和购买计算机本身一样平常。由于软件的经营比硬件更容易启动和赢利,销售软件正成为一项规模庞大的经营活动。

2005到2015的10年期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5倍,C端市场流量红利锐减,消费级互联网企业开始布局To B,IDG合伙人牛奎光曾在公开场合中提到:“IDG资本很早就投了金蝶、富达等企业服务公司,后来发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远快于企业级服务的发展,所有做企业软件的公司加起来都不如做互联网公司产生的利润多。”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徐少春先后砸了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办公室、办公椅,还有做了20多年的ERP和企业数字化单体架构的“烟囱”。从DOS转向Windows,再转型做企业ERP软件,随着美国SaaS模式的成功,国内厂商开始追赶模仿,金蝶的整个产品战略也转向了金蝶云。

但问题是,多次转型并没有兑现徐少春那句“2010年跻身世界应用软件十强”的豪言。曾经拿过IDG 2000万元人民币投资的金蝶,此后便很少获得新融资。“基本没有资本市场再关注我们了。”当时的总经理吴荣海表示。

再看国外,诸如AWS、Salesforce、Workday、Figma、Zoom等已经占据企业服务半壁江山,还有Notion、Calendly、Airtable等垂类新星。老牌软件厂商也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云转型,比如微软、IBM、Oracle,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事实上,金蝶、用友的经历,也算是中国企业服务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老玩家和新选手似乎都陷入了同一种窘境:它并不像《硅谷之火》描述的那样“更容易赢利,成为一项规模庞大的经营活动”,甚至在B端市场的成熟度远远落后于欧美,这样的差距,逐渐成为全行业的一道哑谜。

1、做得很快,但头开得不好

多年以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王坚说服马云做YunOS,靠的主要是“平台概念”4个字。

他想推进阿里在移动领域的平台战略,这和时任首席战略官的曾鸣看法一致,“阿里这么大的公司,不要只想做Killer App。如果能把第三方应用放进平台,那这个平台就是Killer App。”他的意思是,单靠某个大应用撑不起阿里的增长,应该有开放平台接入更多的第三方应用。

但YunOS和云计算不完全是一码事,对前者,王坚的云计算业务能得到马云承诺每年投资10个亿,坚持10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坚帮他算清楚了,阿里到达足够体量所需的算力和对存储端的投入。

但YunOS的指向并不一样,王坚认为在未来的“云管端”时代,手机操作系统将成为无可替代的“管道”存在,里面流动的是几何级倍数的大量用户数据。然而,YunOS并不像移动互联网那样是看得见的趋势,所以得到的支持并不多。直到与宏基分手的2012年,即使马云再度力挺,但大势已去,YunOS的故事停在了2017年。

虽然YunOS失败了,但“平台概念”却成了互联网的主基调,这个说法延续至今,就成了所谓的“生态概念”。

和多数硅谷型创业的公司不同,诞生在校园里的Facebook,一开始只是为了方便交朋友;Slack让用户告别邮件,通过群聊协同工作;包括近些年火起来的Zoom、Notion、databricks等。学院派、车库公司有很多,他们成立之初就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先发现问题、获得灵感,并尝试解决,从小的垂类一直生长成巨头,他们并不崇尚生态。

但在国内,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市场的不对称竞争一直在加剧。尤其对于今天的互联网来说,因为边际成本趋近为零,所以在刚开始时,就考虑到之后的有可能大规模发展的潜能。大厂虹吸效应之下,创业公司面临的往往是被并购、或者被参股,比如近几年字节收购黑帕云,阿里巴巴战投商汤科技、寒武纪。

这直接导致了,相比国外软件是为了让用户更好地完成工作,国内互联网大公司的入局,更像是为了抢风口占市场。前者是技术驱动,后者看中对行业的重新改造,叫得上名字的阿里云、腾讯云等产品,往往是靠着雄厚背景立足,然后快速占领市场。

2015年的时候,阿里巴巴和用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用友旗下多款产品逐步迁入阿里云,在云上向企业提供SaaS化的服务。但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自己本身的产品够好,销路也不错,并入大厂平台,如果能卖出去,就要考虑让利;如果卖不出去,平台没有用户流量,就没有加入的必要,这是销售体系上出了问题,加上大厂的挤压,垂类公司很难有活路,也就很难有创新。

事实上,早在2013年,微软就和世纪互联达成合作,由后者代为运营Microsoft Azure和Office 365,SAP和电信共同推进SAP云产品在中国落地,2016年Oracle和腾讯云签署合作协议,为国内企业提供企业级云计算服务。百度大力投入的Al布局中,DuerOS语音开放平台和阿波罗自动驾驶系统,也都属于to B领域。

企业服务市场在2016年的再度爆发,SaaS模式则作为整个产业的趋势,产品的本质在于服务,过去作为传统软件公司,金蝶卖的是软件许可,转型云服务提供商,就意味着卖软件订阅服务,要凭借完整的用户体验来盈利。

所以在2017年砸掉ERP的时候,徐少春的内心是忐忑的。

互联网大厂纷纷卡位,阿里、腾讯、华为、浪潮等云服务巨头加大企业云服务市场的拓展力度。反观老牌软件厂商则要重新打磨从0到1。徐少春坦言,相比传统企业在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及时和低效,互联网大厂的技术、现金流、研发人才更有优势。这无形中加剧了市场和信息的不对称。

2、转型慢,销售难

“在砸的前几天,我彻底想通了,一定要砸。因为ERP的概念、思想、理念已经有很大改变,企业和人都在快速变化,它肯定不会适应未来的需求。”徐少春后来说到。

从盈利角度来看,客户从一次性付费买断,改为saas模式的交年费,单次缴纳的金额减少,但是只要有持续的续租,那么收入将会长远可观。但回到金蝶身上,市场教育阶段的难点还很多。

举个例子,过去我们大多用的西方管理思想或模式,现在发现这些都不灵了,虽然有技术,但是企业的管理流程甚至还停留在上世纪。徐少春认为,公司的管理需要被重构,这时就不仅需要去集合各类数字技术,设计新业务模式,满足个性需求,更底层的是怎么让这些客户接受,并愿意花钱购买。

所以我们深挖了金蝶2017年之后的业绩,发现除了增长仍难达到预期之外,费用也持续高涨。2017-2021年财报显示,为了获取新客户,金蝶不得不加大销售激励,费用主要集中在销售推广费用,即员工薪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54%、53%、49%、42%、42%,平均48%。期间传统产品陆续停售,但表现在新业务上,并没有明显的转化。

ROI的背离很能说明问题:销售费用蚕食盈利能力,越是加强云转型,反而亏损越多。

从业务来看,中小型客户高成本支出,和大型客户的增长乏力,是金蝶亏损的主要原因。针对中小微企业市场的产品,虽然能带来营收上升,但考虑到后者平均生命周期过短,付费意愿较低,并不等于盈利增加,同时金蝶还不得不要持续拉新和维护,来维持营收增长。

如果转向客户生命周期长、复购能力强、续费率高的大客户,又需要前期的大笔投入。林波是金蝶的CFO,两年前他曾在财报会上坦言:“今年我们有签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大客户群体,有一些企业,因为各种安全管理因素,我们甚至要租用新的办公场所,贴近客户来服务,所以整个交付成本提高很多。”

但即便砸下大笔投入,大客户的增长也十分缓慢,原因可能在于,南方的金蝶身边更多是中小民营,大企业又要高定制化服务,方案复制性有限,就很难持续,在服务大客户上,金蝶不比北方的用友有经验,更不必说sap、Oracle等老牌国际巨头的领先优势。

都说一部金蝶创业史,半部中国软件史。

但有分析师经过计算调整后的扣非净利润发现,金蝶实际上已经连续亏损了十几年,累计额度超过31.88亿。今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金蝶营收21.97亿元,同比增长17.32%,归母净亏损3.5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43.66%。

无独有偶,从2020年起,用友的营收增长也放缓,净利不升反降。今年上半年,预计净亏损将达到2.43到2.73亿元。营收微涨,利润陡降,用友市值一度蒸发超过七百亿。

当退居幕后的王文京再度出山,激进强推用友的资本运作,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彼时作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金山,市值还不到微软的1%。

3、能将就,就继续用着

国内软件付费意识不强的问题,由来已久。

像早期卡巴斯基、瑞星等杀毒软件,一直是靠收取年费获取收入,但谁也没有想到,360会通过免费的策略迅速杀入,并占领了安全软件市场;在微软Office套件山寨遍地时,总部却放任这种行为很长时间,目的是为了间接提高覆盖率和培养使用习惯。当人们免费盗版软件用惯了,就更不愿为看得见摸不着的软件付费。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厂商来说的确是一种商业策略。

另一方面,因为人均收入更高,加上市场培育,国外能更早习惯为图书、音乐、影视等各方面付费。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更高效、快捷地监管企业运营,以“抠门”著称的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愿意花费2400万美元建立卫星通讯系统,甚至拿出全年预算的1/4,发射了一颗私有商用卫星。

每周六早晨,他都会进入卫星设备室查看打印的结果,准确了解本周的销售情况,沃尔顿说:“技术和分销是沃尔玛得以发展壮大和维持控制的重要构成因素。”

但有国内某小微企业员工透露,除了付费意愿,考虑到用诺顿正版一年就10好几万,用个金山词霸都要3、4万一年,还有用Lotus Notes单一个用户名年费就5000多,大企业配一套软件系统甚至动辄百万千万。

太贵了。

所以对于公司来说,与其主动尝试去买一套软件,思索能给自己带来哪些提高,国内大部分公司更倾向于,发现缺了什么就补一下,能将就使用就继续用着。

但也说明了,其实一些新产品,能提供的并不是颠覆式创新,它的功能和解决方案可能在产品出现之前,市场上已经有公司在用了,后者就没必要重复付费。另一种情况,比如像钉钉、企业微信、飞书这类内部经验孵化出的产品,有些不是产品不好,而是不一定适合当下的市场环境,跳过从0到1的规律,走得太快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如今国内市场存在大量的同质化竞争,可能一开始是为了占领市场,也可能是为了做大做全,但核心都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

但反过来想,面对数量多、分布广的各色企业,他们要的多但给的少。这样一来,最好的选择可能并不是一款产品多细多深,只求功能都能覆盖,至于个性化的需求,可以交给IT集成公司生态合作伙伴去做。拥有全国销售网络,进行规模化实施,对于大而全的巨头们来说,可能是最好的解法。

一旦国内市场上同类的垂直软件和服务多了,又难免打价格战,所以定价模式就很粗犷,时间长了一直亏损,并不是长久之计,此时如果靠大公司快速兼并收购,市场迅速出清,但这是一件好事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4、销售的过程需要持续且有细节

和以上认知不同的是,同样在这个赛道的SAP,它的产品定价体系却是行业里最复杂的,尤其在转型云服务以后,定价更复杂。举个例子,2020年,SAP定价相关合约条款长达186页。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培训,没有人能够轻易通过报价文件学会怎么报价,但是SAPERP定价的复杂度并没有影响它的世界领先。

以SAP的旗舰产品S4HANACloud为例,它的价款主要这几个方面构成:用户访问授权、数据访问的接口使用权、基础设施收费和附加解决方案。

其中,访问授权除了年费模式,SAP也卖永久授权。当然每年也必须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技术支持费用;如果交年费,续租要保证年化3.3%或不低于当地CPI涨幅。授权收费虽和用户量直接相关,弹性很大,但SAP还有一定的底价要求。反观国内同类的产品大多数只收取这部分费用,而SAP依靠议价能力,还有三个层面的叠加费用。

除此以外,SAP的数据接口付费只针对于第三方产品,但这项费用起步价就是2.4万欧元,超过访问限额后,就需要额外付费。SAP提供了覆盖企业运营管理所有环节、需求差异的超级ERP全家桶,所以,假如需要对接第三方应用访问庞大的对象,恐怕再大的公司也会心疼。

这也是全家桶能够交叉销售的一个原因。

国内也有类似做法,但一般只收取固定接口费用,很少会有访问计量。虽然SAP的定价因过于苛刻被指责,但据说近两年SAP只提供折扣让步,并没有取消这种方案。

2000年的Salesforce定价简单至极,但现在的定价表可能比SAP还要长。Oracle和微软的企业软件产品定价表也是不花个几天时间看不明白。SAP在跟客户斤斤计较API访问收费,国内常常做出买三年送三年甚至免费的“促销”,价格竞争让掉的营收和利润,本就难以被忽视。

归根结底,产品和客户多元了,定价就不可能那么简单干脆。传统的销售职能场景,卖了多少和业绩指标和收入息息相关,所以更重视售前,关注怎么把产品卖出去。但saas产品的销售是持续的续约和续费模式。

简单来说,用一天,就一天不能断销售,整个过程渗透在产品和服务体系的每个和环节中,追求的是客户成功,实现共赢。这时,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你不能再把业务押在销售人员上,更不能幻想一只销售铁军就可支撑整盘棋,即使你有独立销售团队,他们与其他部门也是高度链接的。

之前有用友离职的销售员工在网上指出:“销售做项目,如果说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是100,那么客户占20,友商占20,余下60全是内部竞争(资源牵制,后台牵制,分销直销竞争,直销之间抢单、破坏)。”这就不是个好现象。

多年前的一次晚宴上,GE的CEO段小缨问熊晓鸽:中国有很多伟大的公司和巨型国企,为什么没有出现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大公司,尤其是提供软件服务的大公司?熊晓鸽说,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仍是IT技术的用户,而没有真正投入很多精力去开发IT技术;另一方面,中国VC把投资重点放在了to C。

如今,中美GDP差异已经缩小,国内企业数量也远大于美国,但美国企业软件市场的规模却是国内的十几倍。

但原因可能不是当年熊晓鸽说的那样了。

本节系新眸原创内容。